首頁 » 寶爸對1歲萌娃講道理讓其撿起食物,寶媽:耗了十幾分鐘,撿起來了

寶爸對1歲萌娃講道理讓其撿起食物,寶媽:耗了十幾分鐘,撿起來了
2023/02/14
2023/02/14

都說孩子的臉好像三月的天,經常前一秒還是開心燦爛,下一秒一言不合就開始亂發脾氣,哇哇大哭,甚至亂扔東西。

近日,上海的一位寶媽在社交平台分享了一段視訊,引起眾多寶爸寶媽的關注,紛紛表示感同身受。

視訊里一名萌娃哭的撕心裂肺,而站在一旁的爸爸則不為所動,嚴肅的讓寶寶撿起地上的菜葉。僵持了一段時間后,寶寶在爸爸的安撫下安穩了情緒,自己動手撿起地板上的菜葉,甚至還擦了地板,爸爸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據寶寶的媽媽黃女士介紹,當時一家人正在吃飯,孩子吃飽了以后開始玩了起來,隨后突然把沒吃完的菜扔到了地板上。自己和孩子的爸爸都覺得不能放任孩子的行為,要好好教育孩子,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負責,自己把菜撿起來。

但孩子一開始情緒很激動,不愿意配合,一直在哭鬧,自己和孩子的爸爸一邊安撫孩子的情緒,同時從言語上引導孩子。中間有給孩子穩定情緒的時間,也有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糟蹋食物,正因為如此自己和孩子爸爸這次才會這麼嚴肅。

最終耗時十幾分鐘,孩子終于穩定了情緒不哭了,最后自己把菜撿了起來,還擦了地板,雖然過程有點艱辛,但好在最終的目的達到了。

看完黃女士的分析,很多寶爸寶媽們都表示深有同感:「必須要從小教育,越小效果越好」,「孩子很聰明,比大人會察言觀色,但凡得逞一次,后面就會知道怎麼反制大人」,「這是合格的家長,有時候不是孩子不行,是家長的教育不行」。

確實,孩子脾氣暴躁其實和家庭環境、家長的教育有很大關系,比如夫妻經常吵架鬧矛盾、長輩性情暴躁、溺愛孩子等,或者對孩子的行為舉止沒有規矩約束,導致孩子覺得可以為所欲為,得不到滿足就大發脾氣。

其實孩子的脾氣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引導的,那麼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如何約束孩子的壞脾氣呢?

1、無規矩不成方圓

日常生活中,家長首先應該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建立好良好的親子關系,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與此同時,也要給孩子立好規矩,但規矩并不是只針對孩子,而是家長和孩子一視同仁,給孩子樹立好榜樣。

2、適當冷處理

孩子的自制能力弱,容易情緒化,當孩子哭鬧發脾氣的時候,這時候講道理孩子反而聽不進去,家長不妨試試冷處理。無視孩子的哭鬧,讓他們自行冷靜一會。別看孩子小,其實孩子很會察言觀色,這時候家長一定要做到「溫和而堅定」,讓孩子明白發脾氣解決不了問題,立好的規矩不能破。

3、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有時候孩子無理取鬧的發脾氣,并不是真的生氣,而是想借此引起大人的注意或者得到某些獎勵。家長可以借助一些其他事物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抗拒刷牙,一刷牙就哭鬧,家長可以嘗試在孩子洗澡,和孩子一起玩水的時候一起把牙刷了,減少孩子對這件事的抗拒。

4、求助一些「權威」人物

別看孩子小,其實孩子也會看人下菜碟,比如孩子和奶奶相處最多,知道對著奶奶發脾氣不會有什麼嚴重后果。不過家里總有一兩位「權威人士」,是孩子會敬畏的。

當孩子胡鬧管不住時,就可以找他們來鎮場,有時候他們的一兩句話,就能讓孩子乖乖聽話。

關于今天的話題,你還有什麼想法嗎?歡迎留言評論,和我們一起交流哦。

免責聲明:本人的科普,科普內容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人就職單位無任何關系。如果我的科普內容有誤,請留言告訴我,我非常愿意核實并更正。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果涉及到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刪除。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