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的公務員作為「鐵飯碗」的代表,是當之無愧的天之驕子,享受極高社會地位的背后,也要注定經受群眾的審視。
尤其是在學歷至上的時代, 公務員的學歷,成為了他們最容易遭到詬病的關鍵,在省委干部的任前公告中,一位中專學歷的正廳級領導吸引了不少家長的注意。
中專學歷都能成為正廳級領導?為什麼自己家的孩子碩士畢業,想考公務員還得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好不容易考上了,晉升之路也是遙遙無期,這不是對教育的不尊重嗎!
不僅家長如此,畢業生亦是如此。自己從二本院校辛辛苦苦考研到985,又進入到體制內成為公務員,本以為是通過學歷實現了逆襲,但一看到自己的領導——中專學歷,位高權重,心里必定難以平衡。
雖然多數畢業生表面對低學歷的領導都唯唯諾諾、畢恭畢敬,但內心卻是十足的不滿,在那些重點大學畢業生眼中,中專學歷是最低等的。
殊不知,這些瞧不上領導中專學歷的人,才是真正的目光短淺,教育在不斷發展,現在的學生在享受越來越優質的教育資源時,卻沒有意識到學歷也有時效性。
在多數學生的印象中: 只有國中成績一塌糊涂,連中考都不過關,考不上高中的人,才會去讀中專。
從1998年之后,的確是這樣的,但在此之前,學歷的含金量,甚至呈現出與現在截然相反的局勢:學習不好的學生才去讀大學,學習好的學生都會選中專。
在上個世紀的教育氛圍中, 中專學歷的含金量,不僅碾壓高中、大學,而且在社會層面,也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中專教育的輝煌,最早要追溯到1978年,那時的中專生,是教育部為服務于國家建設而推出的。
那時的中專生分為兩種:以高中生為起點的中專,學制為2年,而以國中生為起點的中專,學制通常為3-4年。
現在的學生都聽過一句話: 父輩接受過的教育,是吃到了時代的紅利,才能得到遠超當下的發展,這句話很中肯。
彼時的教育,是從招生到分配的完整體系,社會發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中專學校就培養什麼樣的人才,而且需要多少培養多少,考上中專,意味著未來發展不愁。
那時的中專生有多牛?學師范的畢業就能做老師,學醫的畢業就能當醫生,看似被剝奪了選擇的余地,可卻是現在的師范生和醫學生最遙不可及的夢想。
在1988年出台的教育文件中,讀中專生的招生有這樣的標準制定:中專畢業生的去向必須是「定向招生、定向分配」。
簡言之,有定向的需求,才能進行招生,既然招生了,就必須保障每一位畢業的中專生,都能獲得定向的工作分配。
自規定發布之后,中專生徹底成為了香餑餑,10年間,無數學生通過中專院校的培養,發展成為了專業需要的對口人才,散落于各行各業,對中國的發展貢獻了各自的力量。
在1993年,國家評選出了249所重點中專,此時,中專教育的發展盛況空前,其風頭早已蓋過了大學。
根據中專教育發展的鼎盛時間推算,這些前輩15歲進入中專學習,如今的年齡大致在45-58歲之間,作為行業的領軍者,加上多年的摸爬滾打,如今無論是作為體制內的領導干部,還是行業內的中流砥柱,都再做出不過了。
寫在最后:
所以如果再去鉆領導學歷的牛角尖,就是同學們太「天真」了。學歷具有時效性,當年的中專生紅極一時,但隨著社會的逐步建設,曾經的教育模式不再適用,因此1998年之后的中專生,含金量就大不如前了。
但選擇未必都是十全十美的,有些人的選擇落后于發展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這些人之后若進入體制內發展,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提升學歷。
在職大學本科,甚至提升到碩士、博士的也大有人在,所以就不要再去糾結體制內領導的在職本科學歷了,以當下的價值觀去評定之前的教育和學歷,本身就沒有任何意義。
就拿當下的研究生和博士來說,金本銀碩銅博的說法存在已久,可見以學歷論英雄就算放在現在,也并不適用,能成為真正敲門磚的,唯有個人的能力。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