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理性的思考,寫最走心的文章,療愈媽媽衝突的內心,大家好,我是親子講堂的Wendy老師
每一個哭鬧的孩子,都是在呼喚父母的愛和幫助——Wendy老師
「不買我就不起來」!
「5歲女孩撒潑打滾要玩具,父親原地看3個小時不制止,如果你是家長有什麼更好的教育方式?」
這是前段時間知乎上一個熱門討論的話題。
話題中的場景多麼熟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幾乎每一位父母,都曾被孩子的哭鬧「要脅」過。
而父母對此的反應無非這幾種:
第一種冷處理,一言不發,隨孩子鬧;
第二種拋棄威脅,直接走掉:你呆著吧,我走了!
第三種就是妥協,心軟地做出退讓。
以上這幾種方法,針對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場合下,可能起到一點作用,但事實上,每一種方法都存在著一定的弊端。
01
每一位父母,都曾被孩子的哭鬧「要脅」過。
在《媽媽是超人》中,馬雅舒的育兒方式曾被網友們質疑,說她「不懂教育,溺愛孩子」。
女兒不想吃飯要吃霜淇淋,一哭,就給;不肯睡覺,對媽媽又踢又打,一哭,就抱;不想上幼稚園,一哭,差點抱回去。
聰明的孩子,從此知道自己擁有了一招制勝的「法寶」,只要不停地哭,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馬雅舒的一再妥協,讓女兒米婭缺乏獨立自主能力,出現各種任[性.行.為],甚至面臨被幼稚園退學的風險。
妥協、溺愛,造就的很可能就是一個個任性的「熊孩子」,甚至「巨嬰」。
不想被孩子的哭鬧要脅,卻又不能妥協,不能打罵,於是很多媽媽們採用了一個看似有效的辦法:不理會,直接走掉。
孩子在家哭鬧,走開,別理他,哭累了自然停了;
孩子在外面哭,走開,別理他,發現大人不見了自然就跟上來了。
就像那個索要糖果的小女孩,媽媽的消失,讓她再也來不及去抓心心念念的糖果。
也許,孩子會很快停止哭鬧,會變得「很乖」,卻並不是因為學會了規則,而是因為「媽媽不要我了。」
經常陷入這樣的不安和恐懼中的孩子,內心始終缺乏安全感。
02
有時候,孩子對某一件東西的執著,並不只是單純想要這個東西,而是為了證明父母對他的愛。
就像失去拉線四處飄蕩的氣球,需要尋找著落點。於是通過一次次的任性耍賴,來試探和證明自己被愛。
這時在孩子心裡,自動生成了一個公式:我要什麼,你給我什麼=你愛我。於是每次哭鬧時父母的陪伴,就變得至關重要。
孩子越是哭鬧,越是不能視而不見。
曾經看過一則短片《我需要你,媽媽》,視頻中的每一位元孩子,都在說:媽媽,我需要你。
高興、迷茫、悲傷、怨恨,所有的這些時候,我都需要你。
03
家長應該如何做呢?Wendy老師教你三招
一、首先需要正確看待孩子的哭鬧
面對孩子的哭鬧,大多數父母是這樣處理的:
認為哭鬧是不好的、丟人的、沒用的,於是粗暴制止孩子,朝他發火大吼:「不許哭!」
見不得孩子哭,捨不得孩子難過、傷心,於是立即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從而讓他停止「哭鬧」。
這兩種做法都欠妥。
其實,孩子哭鬧的時候,是最渴望理解、認同,最需要父母愛的時候。
要求孩子不許哭只會讓他哭的更厲害,簡單粗暴的制止或冷漠走開,只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影響他的心理健康。
而即時滿足又只是堵住了孩子情緒的表達,並沒有疏通,孩子還是無法獲得完整的情緒體驗。
在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首先應當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
「你是不是想要拿到那個玩具?」
「你需要媽媽怎麼做?」
通過這樣的判斷和詢問跟孩子對話,瞭解清楚背後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二、堅持原則,接納孩子的情緒
曾經在一家超市里,看到一個小男孩想要貨架上的玩具,媽媽不同意,男孩坐到地上大哭。
這位媽媽沒有因為眾人的眼光覺得尷尬而打罵孩子,也沒有直接走開不管孩子。她平靜地陪在孩子身邊,給孩子時間發洩情緒。
過了一會孩子發現怎麼哭鬧媽媽也沒有退步,就停止了哭泣。媽媽摸摸孩子的頭,一邊嘴裡說著什麼,一邊帶著孩子走開了。
當孩子哭鬧時, 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表達「共情」,接納孩子的情緒。
這並不代表父母的妥協和認可,而是對孩子情緒的認同和保護。
「想得到的東西得不到,自然會感到傷心,這是再正常不過的。」
允許孩子表達情緒,孩子才不會把什麼都堵在心裡,他會感受到「生氣」「委屈」「難過」「失望」等各種各樣的情緒。
只有感受過情緒,孩子才可能學會控制情緒,將來的情商才會高。
而且,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納,反而會更快地平復心情,對父母產生信任和友好的態度。
在孩子哭鬧時,對於不合理的需求堅持原則,不妥協不退讓不逃避,在這樣的基礎上,給孩子共情和陪伴。
平靜地撫慰、摸摸頭、抱抱他,必要時把孩子帶到一個輕鬆合適的環境,幫助孩子發洩情緒。
「我知道你是因為······而生氣/難過,我理解」
「哭一會沒關係,我會陪著你」
等孩子平靜下來後再去教育和引導。這個時間有長有短,可能是幾分鐘、幾小時、甚至一天。
找到真正合適的時機,孩子才能聽得進話,教育才能發揮出最好的效果。
把愛和規矩同時給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哪怕被拒絕,也會感受到與父母之間的情感連結。
三、引導孩子學會表達和解決問題
只會用「哭鬧」來要脅父母的孩子,將來也只會成為長不大的「巨嬰」。
作為父母,不要因孩子的哭鬧而發脾氣。保持冷靜、平和的態度,讓孩子明白:「事情是可以商量的,你可以哭鬧,但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最重要的是教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意願,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讓孩子說明自己的需求和理由,「為什麼一定要這個?」
跟孩子解釋清楚為什麼不能同意他的需求、怎麼做我才會答應你;
告訴孩子遇到事情,要學會與人溝通,想辦法解決,「其實可以這麼說,這麼做······」
這樣孩子才能逐漸學會用正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只會哭鬧。
比如孩子想要玩小夥伴的玩具,但是小夥伴不給,他就開始哭鬧,家長可以教孩子跟小夥伴溝通:「你這個玩具真好玩,我們可以輪流玩嗎?或者我們交換玩具玩?」
孩子從中學會動腦思考,也鍛煉了語言能力和人際交往技巧。
每一個哭鬧的孩子,都是在呼喚父母的愛和幫助。
請不要推開孩子,把愛和規矩同時給孩子,引導他更好地成長。
Wendy老師有話說:
做父母,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特別是當孩子通過生氣、發脾氣、哭鬧、不合作等等手段來要脅我們的時候。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企圖控制你的時候,正是他最需要你的時候,請你用愛的方式告訴他:規則也是愛的一部分。
愛和規則,請一同給予他,不要離開他
一分鐘認識我:親愛的,你好!我是親子講堂的Wendy老師,這裡有育兒乾貨,有情感小文,如果你是媽媽關注我准沒錯,願咱們在育兒路上共同成長!親子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