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云: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孝順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不論孩子的成績如何、工作如何、收入如何,孝順才是最重要的,只要他足夠的孝順就可以得到別人的認可。
經常有人說伴隨著年紀的不斷增長,孩子會越來越懂事,但現實中卻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越來越多孩子在成年后變得冷漠,對父母不孝。
研究人員做了一項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約有63%的孩子不知道父母的生日,約有43%的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年齡,還有4個孩子不能準確寫出父母的姓名,與父母對孩子的了解相比,孩子對父母的了解太少了,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冷漠呢?
一位精神科醫生做了這樣一個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我國17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中,約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
這也說明了很多孩子正在面臨情感缺失的問題,情感缺失是什麼?情感缺失表現為對周圍的事物漠不關心,缺乏情感體驗,沒有同情心,情感缺失會帶來很多影響,比如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朋友可以懂自己,給自己提供情緒價值。
如果哭的時候朋友不能感同身受,不能給予安慰,兩人之間的友誼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沒有人希望自己有一個冷漠的朋友,情感缺失的孩子不懂什麼是親情和愛情,他們不會愛別人,他們不知道怎麼樣表達自己的情感,怎麼樣與人進行情感交流,情感缺失是一種心理疾病,它不是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有的,而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形成的,跟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系。
什麼樣的家庭容易養出不孝的孩子?
1.溺愛孩子的家庭
心理學家邁克爾·湯普森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童年需要一個終點,而培養孩子獨立、培養孩子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讓他們離開家長安全的懷抱,自主追求高一級的冒險和挑戰,則是家長的職責。」
朋友教育女兒就是溺愛,幾乎是有求必應,什麼事情都不讓女兒做,甚至6歲了都不會自己系鞋帶,她女兒總覺得自己是艾莎公。要穿著漂亮的公主裙,上次果果去找她玩兒,她說果果是女巫,果果回家后哭了好長時間,對此朋友也只是說了一句:她還小,不懂事,長大了就知道了。
溺愛孩子并不是真正的愛,溺愛只會毀了孩子,被溺愛的長大的孩子會變的非常自私,他們覺得父母為他們的付出是應該的,甚至父母不付出了他們還會記恨父母,父母對孩子的愛是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2.常吼叫孩子的家庭
前兩天同事吐槽了自己家女兒,她教育女兒的時候經常吼孩子,前兩天教育女兒的時候吼了她幾句,女兒就把自己關在了房間,還把同事買給她的生日禮物給摔了,甚至揚言要離家出走,同事表示自家女兒簡直是太叛逆了。
父母經常吼叫孩子,孩子就會變的叛逆,也會變的不孝順父母,他們覺得父母不愛自己,自然也不會愛父母,長大了也不會孝順父母。
常被吼叫的孩子也容易出現情感障礙,為了得到父母的喜歡,他們會一味的討好父母,時間長了,他們就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不是自己喜歡的了,他們不知道開心和難過是什麼了,長大了自然也不懂什麼是愛,對于父母也會不孝順。
3.經常給孩子壓力的家庭
電視劇《小舍得》中田雨嵐對自家孩子要求很高,經常給孩子報輔導班,讓孩子壓力很大,她這樣「雞娃」孩子,孩子甚至出現了幻想癥,幻想自己在外面玩,田雨嵐這樣的「雞娃」就給孩子一種感覺:媽媽愛的不是我。
這樣的媽媽孩子是不會喜歡的,自然也不會孝順媽媽,父母給孩子施加太多的壓力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叛逆心,也會讓孩子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孩子就會不孝順父母。
4.父母不孝順的家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如果父母是不孝的人,那麼孩子自然也不會孝順,父母要以身作則,多關心家里的長輩,常回家看看,如果父母孝順了,孩子自然也會孝順。
孩子孝不孝順與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系,作為父母一定要正確教育孩子,這樣才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懂得感恩的孩子,這樣的孩子自然也會十分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