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反應:學生上國中,就好像是一道明顯的「分水嶺」,一下子就轉了性,讓很多家長都深感猝不及防。
上小學時,學生在學校遇到什麼事,不管是別的同學給了一塊糖,還是老師又表揚了哪些話, 學生回到家后都興奮地講給家長聽。
起初家長還很無奈,畢竟上了一天班也挺累的,沒想到回到家也不得休息,學生興致勃勃地要給你講今天的「校園歷險記」,想不聽又怕傷了學生的心。
家長潛入國中生私聊群,內容令其血壓飆升,忽然失去了努力的意義
可等到學生上國中,逐漸不愿意和家長溝通了,這突然的轉變讓家長心里難受得無言表達,甚至一度回憶 ,學生上國中時,那種甜蜜的負擔。
家長意識到,學生可能進入了青春期,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秘密了,不愿意什麼都和家長說,更愿意把自己的小秘密分享給同齡的伙伴和同學。
山東一位國中生的家長,最近發現學生的成績退步較多,很想知道問題出在哪里,是學生壓力太大,還是在學校受到了欺負?
可無奈,每次家長想詢問關心時, 學生不是敷衍了事就是逃避詢問,家長若態度強硬些,他只會比你更強硬,甚至使二人的關系再度下降至冰點。
家長注意到,學生雖然不愛和自己溝通, 但有許多關系要好的伙伴,有一個群聊,學生有時間就捧著手機,在那里和同學聊天。
于是家長喬裝打扮,悄悄潛入到兒子所在的同學群聊中,只是簡單圍觀了一會國中生的聊天,就氣得家長血壓飆升,無言以對。
群里都是和兒子差不多年紀的國中生, 十二三歲,但是沒想到,這些學生竟能讓自己感覺厭惡和惡心。
群聊中,這些十幾歲的男孩子, 發黃[色.圖]片、罵人的臟話,甚至對老師和家長也是直呼其名,毫無尊重。
這些人有的是學習優異的小學霸,有的是班長和團支書,在家長面前,他們沉默寡言,在老師面前,他們乖巧懂事,是老師眼中的「寵兒」。可在私下里,這些人的行徑簡直令家長難以接受。
「道德潔癖」——多數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最容易陷入的誤區
此刻家長才明白,學生有時候不經意冒出的「口頭禪」是從哪里學來的, 原來這些學生乖巧的背后,是惡魔的心靈!
家長不由得思索,在這場教育長跑中, 到底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才導致自己的兒子變成了如此頑劣的國中生,是手機、游戲、還是那些言行不端的同學?
這位家長是80后,有著80后一代人獨有的求真和務實,因此當他們面對00后學生的頑劣時,比起憤怒,更多的是難過和無助。
這位家長想到,其他家長也在青春期和學生從親人變成仇人, 就不自覺地感到心寒,甚至一瞬間失去了努力的動力——自己為了孩子的教育努力奮斗,到底換來了什麼?
評論區有其他家長給出了「一針見血」的回答: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面對自己的孩子, 非常容易陷入「道德潔癖」的誤區。
用幾乎脫離人性的高標準,去要求學生達到自己都很難達到的程度:既要陽光,也要樂觀堅強,還希望學生能禮貌待人,學習成績優異,不能早戀更不能對異性產生一丁點的好奇。
但學生只是個最普通的人,不能因為家長寄予的期待,就要求他成為毫無道德弱點的人,如果家長能學會從「人性的不完美」角度去理性看待這個問題,就不會陷入這麼深的焦慮。
或者另一角度,家長可以回想,自己學生時代是什麼樣的狀態,而自己的孩子,此時此刻,可以理解為曾經的自己,如果這樣想,他們的很多行為都可以得到理解。
寫在最后:
另一位家長也有類似的經歷,無意間看到了自己兒子所在班級的班長,在學生群里發黃色笑話,家長看后非常氣憤, 只想保存證據,質問對方的家長,到底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所幸她沒有一時沖動,若她真的因為憤怒去質問了對方的家長, 非但事情得不到解決,對方家長還會因為惱羞成怒,拒絕溝通。
最后的結果, 無外乎是家長彼此成為仇人,而這位家長的女兒,很容易因為其母親這樣的行為,而在學校遭到同學的排擠。一個玩笑話,未必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多大的影響,但家長處理問題的方式不當,無疑會給學生帶去更大的傷害。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