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一位媽媽說自家孩子5歲了,沒上幼兒園,給孩子報了25個興趣班,八種線下課,十幾個線上課,包括:舞蹈、閱讀、思維、英語、圍棋、籃球、跳繩等。
底下的評論非常熱鬧,有的網友說幼兒園學習的不是知識,是規則秩序意識、團隊合作和集體精神,不讓孩子上幼兒園是不理智的做法。
有的網友說,挺好的,教育是不一樣的,上興趣班的時候不單學習到各種知識,過程也是非常快樂的,體驗不同的課程,對學習的認知和看法也會不一樣。
剛開始我看到這個興趣班的數量,是有些吃驚的,一個5歲的孩子能學得了這麼多嗎,可細看完,發現這是一位智慧的媽媽。
這位媽媽說:「如果這個世界上只有一人希望孩子快樂,那這個人一定是媽媽。我不奢求孩子考多好的大學,有多大的成就,賺多少錢,也不需要孩子什麼都會,但不試試怎麼知道孩子不行。未來的路很長,我不能一直陪伴著孩子,但也希望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孩子去體驗各種可能。」很贊同這位媽媽說的這段話。
如今的孩子,幾乎每一個都在上興趣班,一到周末,孩子們不是去上興趣班,就是在去興趣班的路上。
為什麼要給孩子報興趣班,意義何在?
很多家長越來越意識到孩子興趣愛好培養的重要性,于是興趣班成了孩子童年生活的剛需。其實孩子上興趣班確實有很多好處。
興趣班能滿足孩子的求知欲,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孩子的好奇心是天生的,他們對這個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知欲。而且孩子的精力是非常旺盛的,他們總是不知道累,上蹦下跳。
如果在孩子上幼兒園和小學階段,能讓孩子發展一些興趣愛好,這對孩子的一生都是有著深遠影響的。
興趣班里有相同愛好的同齡人,他們一起學習,一起玩耍,既學了知識,擴大了自己的認知,又交到了朋友,滿足了孩子的社交需要。
孩子有沒有舞蹈的天賦,有沒有畫畫的天賦,要先讓孩子學學,嘗試一下,孩子才能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在哪一方面有特長。
所以,我特別理解前面說的給孩子報25個興趣班的媽媽。并不是一直這樣,只是在孩子上小學前,多讓孩子體驗,然后找到自己真的喜歡的興趣所在。因為幼兒園階段孩子基本上不學文化課,都是以游戲為主,培養孩子的行為和習慣,所以,有大把時間和機會去上興趣班。
兒童時期,孩子的感覺、知覺、動作和思維等都是非常活躍的,這個時期讓孩子上個興趣班,有助于挖掘并提升潛能,培養特長。同時像畫畫、舞蹈、鋼琴等興趣班,孩子長期在藝術的熏陶下,也能提高孩子的審美和氣質。
給孩子報過興趣班的家長都知道,孩子的興趣班是耗時又耗錢的,而且不是說報了名就一定能學會學好的。興趣班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堅持和練習過程。
孩子上興趣班的過程,就是鍛煉孩子堅毅品質的過程,只有耐得住寂寞、克制住自己、不斷重復、堅持練習,才能學有所長。
我家孩子從幼兒園大班開始,學了六年圍棋。每周兩節課,寒暑假還要參加集訓。可以說孩子幾乎就沒缺過課,無論刮風下雨,我都會堅持送孩子去上課,有時候孩子看下雨或者天太冷就想偷個懶,但都在我的鼓勵和引導下堅持下去了。
學了六年的圍棋,參加了無數場圍棋比賽,確實鍛煉了孩子的意志,變得更有毅力了。從剛開始的一輸棋就哭,到後來的坦然面對輸贏、越挫越勇。這是孩子學圍棋帶來的改變,這一改變也讓孩子在學習文化課和面對人生困難時更加勇敢。
當然,讓孩子上興趣班的好處遠不止上面我說的這些。培養一個興趣愛好,會讓孩子終身受益。有廣泛興趣愛好的孩子,長大后生活也會豐富多彩,內心富足。如果不開心了,也可以沉浸在興趣愛好中自我療傷。
雖然給孩子報興趣班是利大于弊,但是,仍有一些問題需要家長注意。
給孩子報興趣班需要注意的問題
首先,一定要是孩子真的喜歡的。
興趣班,當然要以興趣為主。如果孩子興趣濃厚,他就會學的認真、學的主動、學得快,即使十分疲倦和辛勞,也總是興致勃勃,心情愉悅;即使面對困難,他也不會灰心喪氣。相反,如果不感興趣,那學起來就會收效甚微。
其次,報興趣班不能太功利。
很多家長嘴上說報個興趣班培養個興趣愛好,可孩子一旦學起來,家長就會帶著功利心,要麼讓孩子不斷考級,要麼就是想借著興趣班走藝術特長生,為考試加分。一旦孩子不認真,家長就訓斥孩子,甚至把自己孩子和那些學得快的、學得好的孩子做比較。一旦家長這樣做了,孩子很快就會對興趣班失去興趣。
興趣班的學習,要讓孩子沒有壓力,讓孩子保持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長久堅持學下去。太功利反而不會長久。
第三,選擇離家近的興趣班更容易長久堅持。
興趣班每周都有課,需要家長來回接送,如果太遠的話,來回路上浪費時間,時間成本太大,家長和孩子都會很累。
建議在家附近給孩子選擇興趣班,這樣可以節省很多時間,上完興趣班還可以有更多時間陪孩子玩耍、休息。
第四,興趣班的數量不在多,而在于精。
在孩子6歲之前,興趣班可以多嘗試幾個,畢竟孩子還小,也沒接觸過,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多嘗試,各種興趣班都體驗一下,更有利于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
但6歲之后,孩子要上學了,這時候就要適當減少興趣班的數量,選擇一到兩個長期堅持。
興趣班的數量不在多,而在于精。不能什麼都學,結果什麼都是半懂不懂,這就相當于什麼都沒學。
家長要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給孩子做好篩選,集中精力學一兩個,達到較高的水平。
結語:
孩子的興趣是從他的行為中反映出來的,孩子的某些看似「不聽話」的行為,可能恰恰就是孩子某些興趣或品質的反映。家長應該多觀察,多讓孩子去嘗試,在嘗試過程中找到孩子的興趣所在。
你家孩子有什麼興趣愛好?你給孩子報了幾個興趣班?一起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