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開學第一周,自從和女兒大吵一架后,我決定這件事不能再耽誤了

開學第一周,自從和女兒大吵一架后,我決定這件事不能再耽誤了
2023/02/14
2023/02/14

文/蘭媽談育兒

朋友最近經常跟我抱怨:「孩子越長大就越不服管了」

我個人也深有同感

隨著孩子的年齡逐漸增長,曾經那個以爸爸媽媽為中心的萌娃似乎再也回不來了

尤其是看到幼兒園門口接到孩子的 母慈子孝畫面,再回頭看看自家孩子,那走路都要刻意隔著距離的 疏遠,總覺得心塞、也堵得慌

我時常也在思考,為什麼孩子小時候 乖巧聽話、越長大就越 不服管教,甚至還經常開啟:「我不聽」、「你別管我」的模式呢

自從和女兒因為寫作業大吵一架后,我似乎是明白了

開學第一周,上一年級女兒的學習狀態可以用四個字形容:非常糟糕

每天雖然背著書包到學校去上課,但心思卻完全不在狀態

開學一星期、遲到3次,每一次遲到的原因都是因為磨蹭

如果說穿衣服慢、穿鞋慢是太注重細節的精致性格

那麼,走路能慢到和杵拐杖的老奶奶相比,這就是在于孩子本身存在的問題缺陷了

而經過幾天的觀察后我得出一個結論:女兒是不想去上學

才剛剛進入小學旅程就不想上學了,那還得了

于是,在一次 懈怠、拖拉中我和女兒大吵一架

我氣沖沖地對她說「不想學就別學了,明天帶去你工地搬磚」

本來以為按照長大后的倔強性格,女兒會 毫不畏懼地說「搬磚就搬磚,誰怕誰」

沒想到,一向 犟脾氣的女兒開始崩潰大哭,她帶著哭腔委屈地說「你根本就不理解我」

女兒那痛苦的表情也一瞬間喚醒了我的理智

是呀,家長如果不理解孩子,又如何指望孩子能理解家長呢

像孩子表現得 消極怠慢、難過害怕,還不是他們遇到了困難和問題

待了解情況后才知道,原來女兒平時的性格就是 想贏怕輸,想要獲得老師的關注又不想課堂上回答問題

開學第一天,有幾個同學遲到了,老師并沒有懲罰而是關心地詢問「是不是沒睡好覺,有什麼問題記得跟老師說」

老師的這種 母性光環也讓女兒有了些「小心思」,她說「我就是希望老師能多關注關注我」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一個內心本就缺愛的孩子,對關注和理解的渴望是 何其之深

而女兒之所以有如此「小心思」,身為媽媽的我責任重大

回想經常把「寫作業」、「趕緊上學」掛在嘴邊的那些日子,我深深地陷入了自責,也能理解女兒長大后的各種叛逆行為

她只不過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獲取關注、和被理解的機會而已

有人說,教育孩子就是家長自我教育的開始,我認為這句話很有道理

自從和女兒吵一架之后也意識到,情緒管理這件事不能再耽誤了,好情緒可以帶來好的 判斷認知,這也是良好教育、親子關系里 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情緒是親子溝通的橋梁,關于如何管理這件事蘭媽總結出5個應對技巧:

01

學會「了解」情緒

女兒想通過遲到來獲取老師的關注,而我認為女兒磨蹭就是不想上學

在這份親子矛盾里所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不了解情緒

如果連自己的情緒都不了解,那更別提怎樣去了解孩子的情緒了

所以,良好親子關系的紐帶就需要從「了解「情緒開始

比如,在和孩子發生口角矛盾時別急著發火,先問問自己:「發火的目的是什麼」、「是什麼原因想要發脾氣」

當我們能明確自己因為什麼而發脾氣時,說明情緒已經得到暫時的緩解,心情也就不會那麼糟糕了

此時,再嘗試著去了解孩子的情緒,理解他們的情緒,當彼此之間能夠 友好溝通、建立共情時,剩下的自然就是 攜手同行的和諧足跡了

02

懂得「改變」心態

從來不會被糟糕情緒控制的人,并不是他們強到可以 四大皆空,而是面對負面情緒時懂得「改變」心態

有位媽媽曾告訴我,她跟自己的女兒相處得跟閨蜜一樣,女兒從來不 爭吵叛逆,更不會因為學習的事鬧得 不可開交

剛開始我還不相信,直到親眼見過她們的相處方式后,我才意識到 糟糕親子關系的背后,往往存在著錯誤的相處方式

打個比方,關于孩子早上起床上學這件事,朋友會對她女兒說:「親愛的寶貝,你可以明天早上7:00叫我起床嗎」

當「孩子起床上學」變成「叫媽媽起床」的一份 承諾、責任感時,孩子表現的 積極性遠比你想象得還要高

教育里有一種智慧就叫做「被孩子需求、而不是成為孩子的需求」

朋友就是掌握了這種情商,她的 示弱教育也取得了明顯成果,尤其是引導、或者溝通方面減少了很多親子矛盾

而這種示弱教育也算得上是一種自我「安撫」情緒,畢竟和孩子較真,輸的那個人永遠是當父母的我們

所以,被孩子需求的示弱不是無能、而是一種智慧,如果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比較糟糕、或者經常控制不住發脾氣,可以從示弱教育慢慢改變自己的心態

心態輕松了,情緒自然也就開朗了

03

深呼吸「提醒」

一個人生氣或不開心的時候,多聽的任何一句 過激話,大腦都可能會馬上攻擊、或反駁他人

想要避免各種情緒和煩惱紛爭,「了解」情緒、「改變」心態都是重在于 內在改善,可情緒有的時候說來就來了

當情緒控制不住,或者已經出現糟糕情緒時,這個時候已經發展至外在表現

情緒若表現出來了,就如同 覆水難收,根本就不要說「別發脾氣」、「把情緒控制」之類的話

想要心里輕松好受一些,可以從 深呼吸慢慢調節,其它什麼事情最好都不要做了

因為,當你的情緒糟糕時看待什麼東西都會是糟糕的,控制情緒也等于改變眼界

深呼吸是減壓和放松情緒的好方法,情緒崩潰時可以通過這個動作提醒自己,讓壓力從身體內慢慢消失,當內心不再那麼 壓抑、焦躁時,所看到的事物又是新的境界了

此外,情緒崩潰時的暫停方法,除了深呼吸,還可以通過 遠離刺激、寫情緒日記來起到一定的改善效果

比如,遠離刺激方面

我們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容易被刺激情緒?如果是孩子學作業、和學習上的事情,當情緒焦躁的時候請立刻退場,讓爸爸來參與孩子的學習

又或者,寫情緒日記

這是一個值得提倡的方法,當情緒難以控制或者無法傾訴的時候,可以把內心感覺和當前狀態用簡單的文字記錄下來

當我們動筆寫字開始,情緒就隨著筆桿揮動而慢慢減壓,而能夠看得到的情緒文字,也能起到一定的情緒安撫作用,只要看到它們就能隨時提醒自己

04

把期待「降低」

一般來說,家長對孩子發火的目的有兩大方面比較明確

一方面是太在意孩子的學習成績

另一方面是不舒服被孩子挑戰權威

其實,在孩子 叛逆、反抗的根本問題里,很多家長都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孩子已經長大了

既然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有了自己的主見,那麼教育孩子就需要從了解孩子開始

出自《論語·學而》里的「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就經常被我用來告誡自己

任何時候都不用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需要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生活如此,育兒也理當如此

你不用擔心孩子不了解自己,先做到了解孩子

當然,情緒自控只是基礎,還不要忘記了給孩子「降降標準」

為什麼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些作業就雞飛狗跳?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我們對孩子的期待過高

當一個字、一個姿勢、甚至一個表情都要求嚴格時,孩子哪里能做到 盡善盡美

就譬如家長所要求的自律,成年人都無法完全做到的事情,更別指望孩子能單獨做到

所以,給孩子降降標準、也是在給自己降降火

從此刻開始,不要再拿以前的那套標準去要求孩子,從「小目標」慢慢影響孩子,哪怕一天進步一點點,那也是努力的結果、前進的動力

而聰明的家長也從來不是要求孩子優秀,而是做孩子成長里的 支持者、鼓勵者,這才是真正的親子教育

05

道歉還不能少

經常聽到很多家長說:「道理我都懂,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有些家長前腳剛跟孩子 吵完架、發泄完情緒,后腳就后悔沒能控制好情緒

實際上,情緒這個東西真的很難把控,每個人都有脾氣、也都有不好情緒的時候

可能因為孩子的學習、和缺點而擔心,也可能是受到外界不好的情緒干擾

總而言之,發脾氣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明明后悔了,卻不愿意承認錯誤、跟孩子道歉

按照這個標準,我曾試著去和女兒相處了一段時間,最終所帶來的也是意外中的收獲

記得有一次,因為下班路上遇到了一件糟糕的事情,一回家剛好又看到女兒在客廳踢足球,當時的火氣蹭蹭上升,對著女兒就是一頓 咆哮批評

事情過后,我又覺得自己脾氣太急躁了,明明不好的 負面情緒從下班路上就開始了,真正爆發和發泄卻集中在女兒踢足球這件事情上

于是,我誠懇地跟女兒道了歉,在取得諒解后我們聊了很多,甚至以前解決不了的問題,那一刻都解決了

其實呀,教育就是一次 雙向成長,孩子需要成長,家長更需要成長

一個懂得知錯就改、懂得跟孩子道歉的家長,正是把自己當作成長里的一員,抱著彼此 互幫互助心態去跟孩子相處,你會發現育兒也并沒有想象中那麼 焦慮

不過,個人情緒控制一定是要有的,道歉只是基于控制不住情緒時的一種 補救措施,可以把傷害降到最低,但不可以作為隨意發脾氣的理由

那麼,關于和孩子建立親子溝通橋梁這件事情,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