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向我抱怨:兒子都6歲了,還是很黏媽媽。上周 媳婦出差, 熊娃在家里哭了整整一周,沒一點男子漢樣,以后八成是個「媽寶男」。等媳婦這次出差回來,一定得采取點措施了。
發現沒,我們下意識會對男孩子的要求更加嚴苛。
女孩如果黏媽媽,我們會覺得可愛;但同樣的行為出現在男孩身上,就會覺得沒出息。
常聽到: 男孩和媽媽太親近,以后會變成「媽寶男、娘娘腔」,長大也會沒本事。于是我們鼓勵男孩: 要像個真正的男人一樣,別總黏著媽媽!
另外一些家庭, 媽媽是事業型女強人,在家庭中比較強勢,她們希望兒子比別人更優秀,于是給兒子提很多要求,導致孩子和媽媽并不親近。到頭來,媽媽會抱怨自己養了個白眼狼。
每個家庭中,兒子和媽媽都有獨特的相處方式。不談好壞,但我們要知道, 男孩和媽媽的相處方式真的很重要,會直接影響兒子以后處理親密關系, 決定他將來被誰吸引,和誰結婚。
媽媽對兒子的影響
毫無疑問,媽媽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之一。在孩子還未接觸周圍環境前,媽媽就是孩子的全部。
3歲前,孩子的世界里80%都是媽媽,而此時是大腦發育最快速的階段。這導致 母親對孩子的行為反饋,將成為大腦潛意識中的最初印象。
研究發現, 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和媽媽的關系,將直接影響安全感。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將安全感的建立,分為 「安全依戀」和「不安全依戀」。
前者表現為跟母親關系良好,成年后孩子會更有責任心。而后者則與母親關系緊張,成年后更可能具有暴力、激進、破壞性的行為。
心理學家發現媽媽和兒子的依戀關系,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方式。
媽媽對兒子最大的影響,表現在青春期。研究顯示,當男孩 面對是否進行危險行為的判斷時,比如喝酒,打架, 母親的教養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多數媽媽都不贊成兒子酗酒、打架。若母子關系良好,孩子自然會將母親的約束和價值觀,帶入到自己的行為準則中。
除此以外, 媽媽對兒子情緒控制的影響也極為重要 。在家庭中,父親往往扮演的是壓抑的角色,他們表達愛喜悅、贊賞、悲傷等情緒時更為內斂。相對而言,媽媽的表現則更為自然,兒子就容易從媽媽那里習得如何控制、表達情緒,這對以后親密關系的建立極為重要。
美國心理協會一篇研究發現, 和媽媽關系好的男孩,不太會表現出過度大男子主義。
所以你看, 良好的母子關系,對兒子未來的親密關系影響非常直接。
母子關系,決定兒子未來親密關系的選擇
從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角度來說, 母子關系和情感親密關系其實是兩個平行關系。但行為學家研究卻發現,這二者其實 本質高度一致,甚至可以說彼此互為鏡像。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 一個人幼年時期,在和母親的關系里有怎麼樣的心理和行為,那麼成年后,在構建的情感親密關系里就會重現這種心理和行為 。
比如,「哭聲免疫法」曾在美國風靡一時,那個時期媽媽強調用「嬰兒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方法矯正孩子睡眠。
機械的方法讓媽媽忽略了孩子哭鬧的真實原因,轉而力求高效控制孩子行為,這導致孩子 在3歲前幾乎很少得到母親的正面回應。後來那些被修整長大的孩子輕則睡眠障礙、重則人格障礙、分裂。
心理學家對這批孩子進行了追蹤調查,他們發現 這些孩子長大后經常情緒低落,并幻想能找一個特殊的人,像理想當中的母親一樣,給予自己愛與關注,理解自己,滿足自己。
而當真正進入情感生活后,這些孩子 又會變得不信任對方,患得患失,擔心自己被拋棄。亦或對另一半很冷漠,不敢深入情感交流。這一系列表現,其實都是因為年幼時和母親的「不安全依戀」導致的。
「不安全依戀」會讓孩子有種 「被拋棄感」,這種感覺會導致孩子成人后有兩種結局。 一種怕自己被另一半拋棄,會刻意討好對方;另一種則利用這一點,在親密關系中常常威脅對方,把「分手失婚」掛在嘴邊。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大部分男孩都會把 包容、溫柔、體貼或照顧人等特質當做選擇另一半的要求,這其實都是 他們對理想母親印象投射。
而那些從小就和母親建立「安全型依戀」的男孩,則 相對更注重對方的品質和性格,他們更欣賞個性鮮明的女性。
在情感生活中他們不會控制對方,也不會委曲求全,即便親密關系遇到問題,也能尊重對方,并用責任感和強大的共情力解決問題。
什麼樣的母子關系算不健康?
母子關系對男孩影響真的很明顯,值得每一個家庭反思。在生活中,常有一些看似融洽實則不健康的母子關系,很容易被忽略,今天正好來說說:
首先,愛抱怨的媽媽 + 容易內疚的兒子
不少媽媽會對孩子說,「要不是因為你,我能生活的更好」,這句話會無形中增加孩子的內疚感,導致兒子成年后不得不把母親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這種孩子 單身時問題并不嚴重,但當他進入婚姻,母親可能會成為他親密關系中影響最大的第三者。
其次,強勢的媽媽 + 恐懼的兒子
經常聽到有媽媽說,「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愛你了」,類似的話會讓孩子不敢表達真實的自我,成長中患得患失。
孩子進入親密關系后,他的妻子會非常痛苦,一旦妻子和母親發生沖突,他就會選擇退縮或者責備妻子。
最后,仇視異性的媽媽 + 憎恨爸爸的兒子
在一些離異家庭中,男孩總會聽到媽媽否定爸爸,怨恨異性,這會導致兒子出現身份認同障礙,甚至會憎恨自己的性別,從而對自己產生厭惡感,潛意識會認為自己不配擁有婚姻。
這 類孩子長大后,會很抗拒產生親密關系。
你看,母子相處其實非常有學問,不能過界,也不能疏遠,把握好「度」敞開溝通的大門才是關鍵。
今日話題:你和兒子的關系現在如何呢?有沒有相處的小心得,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