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啃老」都被認為是家庭教育失敗的結果之一,如果一個人踏入社會之后無法自食其力,依然要依靠父母的幫助來生存,那麼他們大機率也會淪為家族中的笑話。
相反,倘若子女學業有成,工作順利,在大城市里安家落戶,那麼父母的臉上會很有光彩,他們在親戚中自然也會被很多人羨慕。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家似乎對于「啃老」這個詞的解讀也發生了變化,生活經驗告訴很多父母:孩子有出息,可能也會啃老。
前幾天在網上刷到一篇熱帖,帖主講述了自己親戚一家的經歷。
帖主表示這個親戚從小學習就好,一直都是別人眼中最優秀的孩子,從小學到高中,學習上從來不讓父母操心,大學聯考時他順利考上了某所985大學,父母為兒子擺了30多桌謝師宴。
本科畢業之后,這位親戚走上了考研的道路,為了考上自己喜歡的專業,他一考就是三年,期間為了安心備考,他在父母的資助下租了公寓學習,一年投入了一萬多。
研究生畢業之后,這位親戚又想繼續讀博士,農民出生的父母只能繼續供養兒子,等到快要博士畢業,他又想留校任教,可留校的要求很高,沒有任何人脈和資源的父母此時遭到了兒子的嫌棄。
再之后,這位親戚順利進入了一家研究所工作,為了讓30多歲的兒子能快點結婚生子,父母開始砸鍋賣鐵地為兒子籌集房款,恰好此時村里要拆遷,這對農民父母一套房子都沒有給自己留,他們將所有的拆遷款都補貼到了兒子的新房上。
本以為幫著兒子在大城市安家落戶后自己就能享享清福了,結果婚后沒多久兒媳就懷孕了,孩子出生之后,已經60多歲的老兩口又不得不從農村奔向城市,扛起帶孫子的重任。
由于語言不通,兩代人的生活習慣有差異,因此家里總是鬧得雞飛狗跳,直到有一天親戚的父親中風了,老兩口才得以從城市退回到農村,但此時他們并沒有居住的房屋了,所以又不得不在拆遷的小區另租了一套房子。
去看望這對老夫妻時,他們疲憊的樣子讓帖主很是感慨:兒女有出息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呢?
在很多人的觀念里,將孩子培養得超過自己就是成功的父母,如果子女能夠學業有成,并成功進入大城市,那麼父母的晚年生活一定是非常幸福的。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對此,有人心酸地對當今社會的「啃老」進行了解讀:虛假的啃老是家里蹲,多一張吃飯的嘴,而真正的啃老是子女獨自去大城市打拼,掏空家底,在大城市買個小房小車,讓父母不遠千里地去帶孫子,之后陷入各種各樣的家庭矛盾里。
虛假啃老VS真正啃老,雖然這樣的解讀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但它的確很真實地反映出了一部分子女處處依賴父母的社會現象。
因為想要實現階層跨越,所以就算子女成為了別人眼中最有出息的孩子,面對高價住房和各項支出,他們依然會求助于父母。
而對于很多老人來說,拼盡全力地幫有出息的孩子在大城市安家落戶,遠比資助那些近在身邊的「普通」孩子要辛苦得多。更令人無奈的是,當自己晚年需要子女照顧時,有出息的子女往往并沒有很多時間陪伴在父母的身邊。
本期話題
你認可網友對虛假啃老和真實啃老的解讀嗎?歡迎在評論區分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