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這樣一個視訊:兒子跟爸爸吐槽媽媽很懶不做事,晚上吃飯時,媽媽問兒子為什麼要這樣跟爸爸說?
孩子說,媽媽什麼都讓爸爸干,比如曬個衣服、倒杯水、拿東西,爸爸白天還要上班。
事實上,媽媽是一位家庭主婦,每天都在家里照顧孩子,爸爸只是下班回家后幫些忙。
網友都在心疼這位媽媽,辛辛苦苦照顧這個家,孩子卻根本看不見她的付出。
可我卻更心疼從始至終沒有出現在視訊中的妹妹。
在視訊中,坐在一旁的妹妹一直在幫著媽媽說話:
「你吃的雞翅膀是誰做的?
是媽媽做的。
媽媽每天煮飯的。」
但是媽媽一直沒有接女兒的茬,只是一心跟兒子解釋媽媽也是有做事情的。
兒子不領媽媽的情,媽媽寒心,一個勁跟兒子解釋,生怕孩子誤會了媽媽;
女兒百般討好,媽媽無視,好像女兒的理解并不重要。
可能在媽媽的眼里,女兒乖巧聽話,更能體諒自己,所以不用過多操心。
但事實上,有多少聽話懂事的孩子是為了迎合討好父母,只是為了讓爸爸媽媽能看見自己、多愛自己一點?
他們不敢有脾氣,不敢有要求,寧愿委屈自己。
甚至連哭都不敢大聲,只能壓抑著聲音哭泣。
那個討好父母的孩子,讓人心疼
之前有一個親子觀察類的節目叫《敞開心扉的少年》,其中有一個叫蹦蹦的男孩給我印象很深。
他從不跟妹妹爭寵,處處讓著妹妹,哪怕爸爸媽媽平時把重心都放在妹妹身上,忽略了他,他也沒有說過父母一句不是。
看見爸媽帶著妹妹試穿新衣服,高高興興地拍照,他只是遠遠地看著,怕打擾他們,盡管眼里充滿了羨慕與渴望,他也沒有靠近。
有一次,媽媽讓蹦蹦去關一下煤氣灶,結果他不小心觸發了煤氣的報警裝置,嚇得在原地不知所措。
爸爸立刻跑過來關了煤氣,回手就打了蹦蹦一耳光,媽媽跑過去制止爸爸。
面對爸爸的職責和火辣辣的臉,蹦蹦在一旁低著頭,一句為自己辯解的話都沒有,反倒安慰媽媽:
沒事媽媽,都是我的錯,之前爸爸教過我,是我自己忘記了。
轉頭又跟爸爸道歉:
「爸爸對不起,我下次再也不犯了。」
更扎心的是,得知爸爸媽媽要帶妹妹去上海,不帶自己去,僅僅是因為自己成績下滑得厲害。
他沒有發脾氣,也沒有大哭大鬧,而是懂事地告訴媽媽:
「沒關系,這次帶妹妹去吧,我下次再去。」
無數網友為之鳴不平,在場的嘉賓們也十分心疼這個只有11歲的孩子。
其中一位嘉賓問道,媽媽沒有安慰他的時候,他會怎麼辦?
蹦蹦平靜地說:
我就憋著唄!憋著憋著就過去了。
後來,蹦蹦在幕后,這些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緩緩吐露出心聲:
他特別希望爸爸可以像對妹妹一樣,跟他玩耍、聊天;希望跟爸爸媽媽拍視訊,做一次視訊中的主角;
希望爸爸媽媽可以像喜歡妹妹一樣,多喜歡他一些。
原來,他并沒有看起來那麼成熟和堅強,只是把這些情緒都藏在了內心深處,表現出來的懂事和暖心,只是想換取父母的一點點愛和關注。
沒有天生懂事的孩子,只有覺得自己不被愛而努力討好的孩子。
討好父母的孩子,長大了為他人而活
一個咨詢師朋友曾跟我講述過一個案例,一位40幾歲的中年阿姨得了抑郁癥。
咨詢室里,她低著頭,聲音略帶顫抖地描述著她的遭遇:
「我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條,把老公兒子照顧得很好,但其實我對生活很絕望,我覺得我無法快樂了。」
「我現在的生活就是圍著老公和孩子,就算我想去做自己的事情,我也會覺得這樣是不對的、是自私的。」
「我覺得我已經完全沒有自我了。」
在交流的過程中,咨詢師逐漸弄清了她如此悲觀的原因。
原來,阿姨小時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乖乖女。
孩童時期的阿姨,十分地聽父母的話,從不違背他們的意愿。
每天早晨會自己起床,然后關掉鬧鐘喊弟弟起床。
每天晚上,她會輔導弟弟完成作業。
上下學總是很準時,從來不會遲到早退,也不做任何出格的事,學習成績也是名列前茅。
因此,她總是能聽見親戚對父母說:
真羨慕你啊,孩子這麼聽話!不像我家那個,一天操不完的心。
每當這時,父母臉上就會露出不多見的笑容。
于是,為了父母開心、滿足他們的期待,她成為了一個乖小孩。
她聽到了這樣一種聲音: 只有乖小孩,才可以得到愛。如果叛逆,父母就會不愛自己。
在這種暗示下,她拼命壓制內心那些「我不想」、「我不情愿」的聲音,成為了討好型人格。
通過不停的否定自己的需求,構建一個「不真實的自我」, 以滿足別人期待為標準,害怕流露任何內心情感。
可內心那個委屈的小孩被壓制了幾十年, 心底那些叛逆的情緒無處宣泄,但情緒又無法消失,只會向內攻擊自己。
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抑郁癥。
可是我們需要明白的是, 愛是一種自發的情感,它不能交換。
這些壓抑自我感受的孩子,以為不斷付出,終究有一天能換來父母的關注和重視。
到頭來,既賠掉了自己最真實的感受,也感受不到愛帶來的享受、自由和愉快。
為人父母,請允許孩子不那麼「乖」
父母的愛,從來不應該帶著條件。
愛不是用來獎勵和懲罰的,而是用來理解和尊重的。
要讓孩子知道: 你可以發脾氣,可以不乖,可以犯錯,不管怎樣,我都愛你。
只有當孩子感受到滿滿的愛和安全感,他的行為才能夠變好,他的心理才能夠健康。
下面這3點建議,希望能給父母們一些啟發。
1、多關注孩子,覺察他的感受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請所有父母學會「共情」。
只有看到孩子的情緒,體會他的感受,孩子才會感受到安全、被重視和信任感。
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心理通常都很健康。
2、允許孩子表達他的情緒
在孩子開始有自我意識后,父母應該多給孩子表達的機會,或者引導他把內心的感受和想法說出來,而不是用父母的權威強迫孩子。
如果孩子只是一味地被要求聽話、順從,情緒無法表達, 長此以往,他就會陷入情緒的漩渦之中,無法自拔。
英國作家狄更斯說:「情緒心態之健全,比一百種智慧更有力量。」
父母們再不放下身段,孩子遲早會被負面情緒吞噬。
3、不要用自己的標準要求孩子
作為父母,難免會以自己過來人的標準、成年人的視角來要求孩子。
一發現孩子的所作所為和自己預期不同,往往容易先入為主,否定或批評孩子。
試想一下,孩子每次興致勃勃地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結果話還沒說完,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罵,孩子還會愿意跟你說話?
尊重孩子和自己預期的不同,是允許孩子活出自我最為關鍵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