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型「家庭暴力」誕生,2億孩子的夢魘:毀掉孩子這樣做就夠了!

新型「家庭暴力」誕生,2億孩子的夢魘:毀掉孩子這樣做就夠了!
2023/03/03
2023/03/03

傳統的家庭暴力,多是指家長打罵或是體罰孩子。


但現在的爸爸媽媽文化素質越來越高,對孩子打罵的情況也變得越來越少了。


那麼現在的孩子們,都活得更輕松、快樂了嗎?


倒也沒有。


因為一種「新型家庭暴力」正在悄然興起,


很多孩子都因此,而受到了更嚴重的傷害。



前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了這麼一段讓人「心碎」的視訊。


一位父親在喝醉酒之后,摔壞了兒子最珍愛的模型手辦。


兒子很生氣,就和父親吵了幾句。


結果父親一怒之下,將兒子房間里擺放的所有模型,全都扔到了地上,摔了個稀碎。



看著眼前的一片狼藉,孩子崩潰了。


他平時最大的興趣,就是收集這些模型。


這是他全部的精神寄托,是他在緊張的學習和生活之余,唯一的心靈港灣。


「每一樣我都付出了時間、精力和熱情,現在變成了一地殘骸。


我現在才明白,有些你看得很重,付出了許多的東西,在一些人眼中就是垃圾。」


對孩子來說,天塌了。


但這位父親卻毫無愧疚和悔改之意。


如果他在清醒之后,能對孩子表達歉意,也許孩子心里還會好受一點。


但是在第二天一早,這位爸爸醒酒之后對孩子說的卻是:

「你下次再敢頂嘴,我會繼續砸,直到把你所有熱愛的東西全部毀掉!」


我不知道孩子在聽到爸爸的這些話時,是怎樣的感受。


但我聽了之后,腦海里就只有兩個字:


窒息。


他醉酒后打碎的不只是孩子真愛的模型。


隨之一起碎掉的,還有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以及他對生活的熱情。


最重要的是,孩子對家人的信任和依賴,也被消耗殆盡。


這對父子間,從此將豎起一道「高墻」。


看不見摸不著,也打不破。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這位父親卻給我們做出了最差的一種示范。


對孩子來說,比打他一頓,對他傷害更大的行為是什麼?


就是不斷地否定他,打擊他。


然后,毀掉所有他珍愛的東西。


也許很多大人覺得罵孩子幾句,摔幾個模型沒什麼,自己小的時候經常挨打,比這疼多了。


但很多時候,這樣的做法對孩子傷害更大。


被打,疼的是身體,


被否定,傷的卻是心。


經常被打擊的孩子,會變得自卑、膽小,創造力和想象力也會受到破壞。


而且有太多太多的案例表明,這樣的孩子與父母之間都有很深的隔閡。


哪怕是長大成人了,也會留下極大的心理陰影。



同樣是教育子女,不同的態度就會帶來不一樣的結果。


有個叫嘉逸的孩子,從小就是個好奇寶寶,對很多事都充滿了好奇心。


4、5歲的時候,嘉逸迷上了研究恐龍。


很多家長在發現孩子有了一些「與學習無關」的興趣時,都會教訓孩子一頓,痛斥孩子 「別搞這些沒用的,多把心思花到正地方去。」


但嘉逸的媽媽卻對孩子的非常支持,并且把這種支持付諸行動。



她給孩子買了很多關于恐龍的書籍;在孩子的學習之余,帶他去參觀關于恐龍的公園和展覽館;與孩子一起探討關于恐龍的問題……


得益于媽媽的教育方式,嘉逸的專注力、思考能力、想象力都有了極大的提升。


并且他對天文、歷史、物理、地理等很多知識領域都有著極高的學習熱情。


2018年,憑借一篇名為《關于光是一種波的科學實驗研究報告》的小論文,嘉逸還被中國科學院授予「預備小院士」的稱號。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愿意學習,用盡了渾身解數。


但很多時候,我們越是努力,得到的結果越是不如我們所愿。


到頭來,孩子越來越叛逆,與家人的關系越來越差,對學習的態度也是厭惡至極。


很無奈,也很現實。


在這一點上,嘉逸媽媽做的就很好。


她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興趣,并且用了最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


讓孩子在興趣中學習知識,又在知識里獲得了快樂。



有人問嘉逸的媽媽,她培養孩子的秘訣是什麼。嘉逸媽媽說了三點:

1、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并支持他;


2、找到學習與興趣之間的平衡點,不讓孩子被成績裹挾;


3、陪伴與參與到孩子的興趣當中,陪孩子一起成長。


對孩子來說,世界上最動聽的一句話是什麼?


不是「你真是個聽話的好孩子」,而是「不管你做什麼,爸爸媽媽都支持你。」



一個優秀的孩子,離不開懂得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父母。


而想要成為這樣的父母,可以從下面幾方面入手。


(1)鼓勵孩子發展興趣愛好


如今,因孩子學業壓力增大、接觸電子產品過早時間過長等等因素,孩子的視力問題、睡眠問題都越來越多。


在這個時候,如果孩子有畫畫、打羽毛球這樣的興趣愛好,家長就可以多鼓勵孩子發展一下自己的興趣。


因為在做這些事的過程中,可以讓孩子緊張的情緒和心態都得到放松和調節。


而且人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時,注意力會高度集中,不知不覺中就鍛煉了自己的專注能力。



對任何一個人來說,注意力都是極為重要的。


為什麼有些孩子做作業時拖拉磨蹭、上課溜號、做事丟三落四?


就是因為他們的注意力總是分散的,始終沒辦法集中在該做的事上。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利用一切機會,幫助孩子改善自己的注意力。


一個好的專注力,可以讓孩子在上課時更專心,學習時事半功倍。


家長如有需要,也可以點擊文章最后的原文鏈接,獲取競思注意力免費體驗課,來幫助孩子改善這一情況。


(2)多給孩子一些認可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教授曾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


他在一所小學隨機挑選了幾名學生做智力測驗。


測試結束后,他告訴老師,這些孩子都非常聰明,以后肯定有所成就。


8個月后,當羅森塔再回到這所學校對名單上的幾名孩子進行測試。


他發現,這些孩子的成績普遍比第一次進步很多,老師對他們的評價也都很好。


但其實,這些學生都是羅森塔隨機選出來的。



他們在受到了老師的正面關注、積極暗示后,學習的自信心大幅增強,慢慢開始往好的方向發展。‍


這,就是「肯定」的力量。


(3)最頂級的教育是言傳身教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我們的言行舉止,脾氣秉性,最終都會投射到孩子身上。


至于是好的習慣,還是壞的習慣,就要看家長做出怎樣的示范了。


作家鮑德溫說過這麼一句話:

「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所以,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最好的辦法不是打罵,而是讓自己先變成那樣的人。


你臟話連篇,孩子未來也可能滿口臟話;


你知書達禮,待人和善,懂得尊重別人,孩子也會耳濡目染,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天底下沒有不愛自己的孩子的父母。


我對這點從未有過懷疑。


但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還小,就總是想當然替孩子做一些決定。


或是說一些話來打擊孩子,美其名曰「為孩子好」。


尊重是相互的,如果我們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就應該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來看,給予他們一定的尊重和理解。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有足夠的底氣和動力,朝著更好的方向不斷前進。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