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與編制「解綁」,編制內外均迎來「大精減」,一系列信號似乎都在預示著:鐵飯碗即將成為過去式。
面對同樣的問題, 不同性格的學生會做出不同的理解和應對措施,較悲觀的學生認為:編制的鐵飯碗不保,以后連考公這條穩妥的出路都沒有了。
而樂觀的學生往往不會被表現困住,透過編制精減的背后,他們看到的是體制內不斷優化的良性發展,更加堅定了自己考取公務員,進入體制內為社會發展做貢獻的決心。
學歷是能力的代表,此話背后有兩層含義,首先,本科能考上什麼水平的大學,代表的不僅是大學聯考成績單上簡單的分數,還有背后的努力和拼搏。
在其他同學為青春期的情愛迷茫時,你是否看清了眼下最該努力的道路,是否有毅力和決心,朝著自己的理想院校一往無前地拼搏。
而考上大學之后, 能否珍惜大學四年的所有資源和平台,不斷豐富自我,做到學有所成,是對學生更深層次的考驗。
在其他學生貪圖享樂,放縱自我的時候,卻有同學能明確自己的選擇:是提升學歷還是考公、考編,只有盡早確定目標的學生,才更有可能收獲成功。
對于選擇考公的同學來說, 體制內的風吹草動,都能牽動同學們備考的心緒,四川省35歲的廳級干部走紅一時,堅定了更多同學考公上岸的決心。
這位集顏值和實力于一身的優秀干部,是四川省委副書記李佳林,生于1987年的他,是一名標準的80后,今年剛剛35歲,卻做到了廳級干部,屬實令人羨慕。
但他的年輕有為,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李佳林的教育過往被扒出:成績優異的他,用學霸來形容,都算是低調了。
2003年,年僅16歲的李佳林參加了大學聯考,令所有老師和同學都十分驚訝的是,他以高分考入了清華大學化工系,而且一舉拿下了當地的大學聯考理科狀元。
李佳林的學習之路非常順利,在清華的四年間,他以絕對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學業,并且獲得了保送的資格,直接攻讀清華大學化工系材料學與工程專業的博士學位。
2012年,李佳林從清華大學完成全部的學業,以博士的身份畢業后,李佳林留在了母校,擔任紀委辦公室的老師和主任助理。
但優秀的人不會止步不前,加上他的能力出眾,經過遼寧省組織部的介紹和引進,李佳林開啟了自己在體制內發展的第一站,成為了沈陽輝山經濟區的綜合局副局長。
名校畢業的他,沒有光環和架子,務實勤勉,在體制內能以副局長作為起點的,就算高材生也少之又少,但李佳林沒有辜負組織部的信任,作為重點引進的人才,他表現出眾。
在體制內的今后10年中,李佳林輪換了多個崗位,最終跨省進入四川省成都市任職,擔任委員會黨組織成員、副主任,李佳林的每一次邁進,都穩扎穩打,絕不含糊。
如今,作為大學生考公路上「榜樣的力量」,李佳林在體制內的發揮才剛剛開始,相信他今后一定會成為體制內能夠獨當一面的優秀干部。
面對高學歷人才進入體制內工作的情況,很多家長都認為, 這是對教育資源的浪費,更是對人才的辜負。
寫在最后:
在家長眼中,高等學府出身,尤其是理工科專業的博士 ,比起進入體制內,搞科研、推動發展才是他們更應該承擔起來的責任。
但無論體制內外,這都是學生自己做出的選擇,有人投身科研,自然就會有人投身祖國建設,不過前者更加默默無聞,后者更有機會被大眾所看到。
國家的建設,同樣需要高學歷人才的引進,單看國家對高學歷人才的各種引進計劃就能看出,體制內對人才是無比珍視的。
各種優待和引進計劃,以及破格的提拔和輪崗 ,盡可能地保障人才不會被「延誤」,而是一直在推動建設的道路上。
高學歷人才也用實力證明:自己不是刻板印象的書呆子,而是能為社會帶來貢獻的實用人才, 相信有他們的加入,未來的發展一定會更加美好。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