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過來人」經驗之談:體制內的父母都不想子女考公,有優勢沒見識

「過來人」經驗之談:體制內的父母都不想子女考公,有優勢沒見識
2023/02/06
2023/02/06

考公務員,已經從一個小眾選擇,變成了多數大學生的就業趨勢。但對于大學生而言,考試的背后, 一個人的努力和一家人的努力,是云泥之別。

一位體制內老領導直言:新人進體制內, 第一天就能看出他的父母是不是公務員。公務員的孩子,總是主動掃地、端茶送水,而「小白」則滿是局促緊張。

這在許多學生心中,演變成了一個道理: 公務員的孩子更容易考公務員,就好像老師的孩子學習更好一個道理,可事實卻并非如此。

「過來人」經驗之談:體制內的父母都不想子女考公,有優勢沒見識

根據老領導所言,父母是體制內的, 孩子考公會順利很多,因為學習方向有的放矢,對各種考核環節也更加熟悉。

這些父母是體制內的新人,剛進體制內第一天, 就知道和所有領導、同事熱情打招呼,主動幫領導掃地,燒好熱水。

看似無關緊要的小事,卻是體制內的「生存之道」。而那些父母只是農村地區、學歷較低的新人, 則局促緊張,不敢多說一句話。

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 他們能達到什麼高度,自然就能教會子女什麼內容,但從這方面就能看出,父母是體制內的,更適合在體制內發展。

這份適合源于熟悉,而且多數家長都認為:自己選擇的道路發展的很好,也一定適合學生繼續發展。

所以才會造成: 公務員的子女繼續考公;老師的子女讀師范,警察的子女「子承父業」的現象。

但一位「過來人」分享的經驗之談,卻打破了大家的固有印象,他直言: 在體制內有見識的父母,反而不會希望孩子再考公務員。

這位「過來人」的父輩祖輩都是公務員,并且不少已經做到了領導的位置,這樣的家庭環境, 讓他更加意識到了公務員的局限性。

他的父母,文化水平在本科,沒有選擇提升學歷, 而是在畢業后跟隨父輩的腳步,進入體制內工作。

在體制內的框架中,安穩是最大的特點,不需要個人把握局勢,你只要跟隨時代走,甚至不需要做「依靠自己認知去判斷」的重大決定。

安穩意味著局限,但仍有很多人甘愿被局限,為的卻不是自己

長期的體制內工作, 一味求穩成了他們的固有思想,同時,演變成了對風險的厭惡,這樣的思想,言傳身教地教給了他們的子女。

體制內的穩定, 讓人產生依賴性,缺乏提升競爭力的需求和精神,很多人就算不喜歡公務員的工作,也因為適應,加上極高的退出成本,選擇忍受一生。

生育率的下降,注定導致未來人口的降低,學校會受到影響,體制內也是如此, 需要服務的人少了,也就自然不需要那麼多公務員了。

而公務員的「權利」不具備繼承性,就算父母位置再高,子女想考公,也得憑借自己的努力,父母能提供的,只有建議和引導。

而這些學生長期生長在體制內的家庭氛圍中,導致他們的發展道路受到影響,不自覺的認為, 考公是最好的出路,體制內碌碌無為的父母也是這麼想。

而那些真正見過世面的父母,則不希望子女考公,因為他們深刻意識到兩點:一是就算子女考公,也達不到父母的高度。

二是,公務員雖然福利待遇和社會地位都有優勢,但困在框架之中,一輩子都是有優勢沒見識的狀態。

而他們對自己作為父母的優勢,也看的很透徹,這些優勢并非來源于作為體制內的家長,他們能給子女提供多少經驗見解。


而是作為公務員,在體制內的福利待遇足夠完備,有足額的退休金, 讓他們的子女不必為自己的養老問題而擔心。

寫在最后:

因此這些子女,未來走向社會面臨的家庭壓力更小,加上父母長年穩定的體制內工作,積攢下的經濟基礎,讓子女更有底氣, 毫無顧慮地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只有經過「社會毒打」,又沒有后顧之憂的學生, 才有資格談夢想,談興趣。而體制內父母的子女,他們就有這個實力,因此他們有他們的幸運。

穩定意味著局限, 但也有很多人為了穩定甘愿被局限,比起個人偏好,更多的是無奈,如果沒有父母的無后顧之憂,許多大學生只能選擇將來不成為子女的后顧之憂。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