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人類幼崽的快樂到底是什麼?
俗話說,三歲一代溝,按照這麼個算法,我們這些做家長的和孩子之間的代溝,恐怕是像隔著一道長江、黃河那麼遠了。
大人和孩子的年齡差距之大,以至于, 你以為的孩子的快樂,恐怕真的只能是你以為。
打個比方~
孩子的快樂其實很簡單,但是我們家長卻很難get到,有時可能還會 把孩子的「快樂源泉」當做是不聽話、調皮搗蛋。
下面咱們就來做幾道屬于孩子世界的快樂測試,看看你到底真的了解孩子的快樂嗎?
就拿我家孩子來說,以前,只要是孩子鉆到桌子地下,我都會阻止并讓她出來,原因是擔心孩子在桌子地下碰著磕著。
娃屢屢往桌子下鉆,甚至還拿上了自己喜歡的小玩具、小書包統統放到了桌子底下。
有一次在和娃交流后,才知道,原來對于小孩子們來說,桌子下面的空間就相當于是他們自己的私人小天地,在里面待著有一種像是自己的小家、小城堡的感覺。
自己就是小主人, 對桌子下面的空間可以有控制、主宰、決定權,從中也獲得安全感。
這就是他們在感受空間帶給他們的樂趣呀。
「我們在泥坑里,跳來跳去,跳呀跳呀跳~」
下雨天帶娃出門,大家是不是都有過這樣的頭疼經歷?本來雨天就不好走,孩子還偏偏專挑水坑、泥坑走。
在我們大人眼里,看見娃吭哧吭哧踩水坑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回家就得洗鞋洗褲子啊!
但是對小孩子們來說, 他們天生就是水的愛好者 ,水坑這個動作看似簡單,卻能同時 鍛煉孩子的協調性、下肢肌肉和平衡感。
我們所看到的的臟兮兮的水坑,之于孩子,卻是雨后的歡樂時刻 。
這也是你經常頭疼的問題嗎?不管地面是什麼,臟不臟,孩子說躺就躺、說趴就趴,一切都來得那麼的自然。
殊不知,孩子其實喜歡趴在地上, 一來是涼涼的地面會讓孩子們感覺到涼爽、舒服;二來,地面會給孩子帶來一種獨特的安全感,會讓他們感到安心。
你是不是也很匪夷所思,1本繪本孩子可以讓你重復說上百八十遍也聽不膩,每天晚上都是給娃讀完繪本還被 「安可」 :再來一遍、再來一遍......
難不成娃和魚一樣,只有幾秒鐘的記憶嗎?
重復是兒童學習的特點之一。 就像我們成年人一樣,當我們想要記住某項知識或技能時,是不是也需要不斷地重復和刺激來幫助獲得它。
當重復達到一定程度時,孩子就會有新的認知和感受。此外,熱衷于傾聽熟悉的事物會讓他們更加自信和安全。
是個娃,可能就干過「撿破爛兒」的事兒!
家長們先別急著崩潰跳腳,也不要訓斥孩子,把孩子撿回來的東西扔到垃圾桶。
如果你的孩子開始出現「拾荒」現象,恭喜你,說明娃已經成長到自我意識敏感期了!
孩子在一出生的時候是沒有自我的,當他get到自己對某樣東西有完全的占有感,他就開始 感受到「自我」的存在,這會令孩子有強烈的滿足感和愉悅感。
「道理我也懂,但是撿回來的東西多臟啊?」
極力阻止孩子撿不是好辦法,還會傷害孩子的小心靈。
給大家支個招兒,如果孩子愛撿,家長們可以刻意在家散落一些小物品,參與孩子的「拾荒」事業,核心就是滿足孩子感受自我的愿望,度過這段時期,孩子也就不會再沉迷于此了。
做最了解孩子的父母
我們不是孩子,自然是很難get到孩子的點,我們總以為自己的孩子的父母,是最親密的親子關系、最了解孩子的人,但事實往往相反。
那麼怎麼做才能讓我們進一步去了解孩子呢?
01. 和孩子平等交流
作為父母,我們經常犯的問題之一,就是總喜歡用大人的眼光去思考孩子的問題。
孩子的思維方式和我們不一樣。不要總是利用父母的權威來強迫孩子服從。
當意見與孩子不一致時,不要急于否定孩子,而是要向孩子說明你的觀點,平和地溝通。
除此之外,身高之間的差異也是家長和孩子在溝通上天然的溝壑, 學會蹲下來和孩子face to face地說話就很有必要了。
這樣做,你會發現,家長居高臨下的既視感會減弱,和孩子之間的距離也會拉近,更容易觸達孩子的眼神與語言交流,孩子也會更愿意用和小伙伴說話的方式去和家長表達內心深處的想法。
02. 尊重孩子的好奇心
我們大人眼中孩子的大部分「迷惑行為」,其核心還是因為孩子的好奇心,你習以為常的一件小事情,在孩子的腦子里確實滿是問號。
所以,孩子就會出于好奇去一探究竟,這個過程對孩子來說,無疑是快樂的。
孩子們探索世界的熱情始于好奇心,所以我們應該更積極地給予反饋, 而不是訓斥「你怎麼這麼淘氣」、「你就會搞破壞,一點都不聽話」......
這種消極的語言會阻礙孩子好奇心的發展,而家長正面的反饋、不阻止的態度反而會進一步 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的想象力始終處于一種活躍的狀態,從而喚醒他們的創造力。
03. 快樂、自然的養育
經常帶孩子出去走走,去戶外探索自然、滿足孩子對世界萬物的好奇心。
不要小看戶外活動,這些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渠道。
在地上摘一片葉子,觀察它的線條;觀察草叢中的小蚱蜢,它們是如何完成連續跳躍運動的;感受沙與海,感受沙與水的吸力熱隙。
對于孩子們來說,大自然是他們學習、體驗、觀察和探索的地方。
在這里,可以豐富他們的知識,增加他們的經驗,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更有勇氣去探索。同時,它們可以 刺激孩子的腦細胞,增加大腦的興奮度,獲得比在室內玩更有趣。
教育永遠是一個疏大于堵的過程。 孩子的快樂往往就是這些你看上去奇奇怪怪的行為,放松心態,衣服臟了可以換、小手臟了可以洗、孩子愛玩就讓他玩。
只要保證是安全的環境下,就無需多慮,這種屬于孩子童年時期的簡單快樂,才是值得他們回味一生的寶貴精神財富,更是心靈滋養的重要養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