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批評就哭,一夸就飄,是娃「心理彈性」有問題,4招快速補救

批評就哭,一夸就飄,是娃「心理彈性」有問題,4招快速補救
2023/02/10
2023/02/10

當爸爸媽媽真不容易,尤其是當孩子漸漸長大,「毛病」也越來越多,都說盡量不要批評孩子,可不說是真不聽話啊!


有時說得不中聽了些,孩子就聽不得批評哭成淚人兒,要是一夸TA的話,又能立馬飄起來~


打罵不行,批評不行,只能聽得夸贊的孩子, 這幾乎成了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時一個解不開的「死結」,這該如何是好?


孩子的「心理彈性」在作祟


這里我們要幫孩子們「洗洗白」啦~其實這并不是他們的本意,只不過是 「性格彈性」在從中作梗罷了。


何為心理彈性?

這一概念最早由Emmy.Werner教授經歷長達30年的隨訪研究結果而提出。


主要指的是當人在面對負面事件、壓力。挫折時,個體能經受應變,通過心理韌性去適應環境和變化的心理能力。


從心理發展水平的角度,孩子在幼年時期的心理彈性大多趨于較弱的程度,因此,2-6歲的孩子會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得有些玻璃心,只能聽好聽的話,不入耳的批評是一點都不樂意聽。


如果你的娃也處在這個階段,那麼反而要恭喜你了!


說明孩子已經進入了「社會化」的進程,開始在意他人的評價對自己的影響,是一種內在心理應對外在環境變化的覺醒。


千萬別當成是孩子的缺點來看,怎麼引導全在父母!


孩子玻璃心,還能不能批評?


都說平時教育孩子要尊重、理解他,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可是養過娃的都知道, 理論和實踐還是有很大距離的!


那些給點顏色就開染坊,動不動就上房揭瓦的小熊娃,真不是想象的那樣, 不批評真不行,可也真怕有時自己摟不住火,傷了孩子的心。


先給大家一個定心丸,孩子嘛, 該批評時就得批評,但是批評也需要講究方式方法。


斯坦福大學曾有過一個實驗,召集了67名幼兒園孩子,分成4組做任務,并進行老師批評孩子的情景模擬的實驗。


批評的方式也分成了三種。

批評個人: 「我對你很失望。」

批評結果: 「這樣做得不對的,應該是...」

批評過程: 「也許你可以想出其他更好的方法來完成這個。」


實驗結束后,研究人員通過每個孩子針對三種批評方式下任務完成滿意度和自我評價的反饋。


結果表明,被批評過程的孩子對自我評價和自己任務完成滿意度更高,情緒更積極,會有更多相應的思考。


相反,被批評個人的孩子,則表現出了強烈的無助感,任務滿意度也非常差,對自我評價非常不認可。


由此可見,錯誤地批評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很大, 還會傷害到孩子本就不堅韌的心理彈性,影響孩子正確客觀的自我評價,養成玻璃心的性格,并陷入自我懷疑和自卑之中。


怎麼批評孩子才有效?


下面教大家幾招 「科學批評法」,不傷娃自尊,還能避免娃哭鬧。


1vs1批評,杜絕人前

不管是在公眾場合還是在家里,都不要在人前批評孩子。


哪怕是小孩子也是要面子的,當眾教子已經是在觸犯孩子的底線了,如果孩子有錯,就將孩子帶離到沒有別人視線的地方,單獨教育孩子。


一對一地溝通、指出孩子的錯誤,孩子也更容易聽進去。


允許情緒,兼顧心理彈性

孩子因為批評而有情緒,這是孩子心理彈性弱的表現,是很正常的。因為孩子犯錯誤時,他并不知道什麼是錯、什麼是對。


在被父母制止批評時,難免會有抵觸情緒, 我們不必要求孩子一定聽到批評就立馬接受,這也有違常理。


不要訓斥孩子,更別以此給孩子貼上不聽話的標簽,見孩子鬧,大人也開始情緒化。


孩子在發泄情緒的時候,你只需要安靜地陪在身邊就好,發泄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宣泄, 一切不必要的情緒解讀和勸導,可能都會讓孩子哭得更猛烈。


等孩子冷靜下來,再進行溫和堅定地溝通就好。


批評孩子,家人別摻和

無論你有再好的批評教育機會、再優秀的教育技巧,只要 全家意見不統一,直接無效,甚至起反作用。


孩子搶人家玩具,還咬人,你正批評著呢,姥姥姥爺、爺爺奶奶不愿意了,心疼地一把護住:「孩子還小,你這麼數落她干嘛?你滾遠點,別嚇著孩子……」


這樣一來,孩子心里就有了靠山,以后再教育就難了。


平時全家人要達成共識,一切以幫孩子改正習慣為目的,避免「一個白臉一個紅臉」地相互拆台。


就事論事,不要發散思維


這類毫無作用地批評問句真的不要再對孩子說了!


很顯然,孩子是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的,這樣的壓力逼問,反而會讓孩子焦慮、分分鐘想逃。


既然要批評,就要具體指出孩子的錯誤在哪,比如:


這樣孩子才知道自己是因為什麼事情做錯了才會被批評,之后才會避免。


指出孩子的錯誤后,也要告訴孩子的錯誤會造成什麼樣的后果,加深孩子理解


比如:


批評過后,也不要忘了告訴孩子,媽媽很愛你,只是不喜歡你這樣的行為,明確批評≠不愛你。


別看是小小的「批評教育」,就藏著不少技巧和方法,如果你家也有「說不得」的娃,不妨對照著試試看,一次兩次可能收效甚微。


只要咱們方法得當,再根據孩子的個人屬性加以調整,孩子的心理彈性也會漸漸強韌,能聽得進逆耳忠言,又能承受美好贊揚的孩子,才能逐步練就強大內心。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