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這樣一個帖子: 為什麼有些父母總喜歡貶低孩子,用惡毒的語言傷害孩子?
一個網友說,9歲的時候,他開心地告訴母親,奧數老師表揚了自己,母親嘲諷道「呵,他不夸你,你怎麼會去他那補習,誰會看上你啊,這麼笨。」
10歲,他和媽媽講自己和朋友之間的趣事,媽媽不以為然地說「你那是什麼朋友?只是最低級的酒肉朋友,像你這樣不可能交到真心朋友。」
國中他被欺負,找媽媽尋求安慰,媽媽卻冷漠地說「你真是個廢物。」
媽媽的一次次打擊,讓他變得自暴自棄,不喜歡與人交流,也不想學習,一天到晚渾渾噩噩。
《父母的語言》一書里寫道:「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并不能影響孩子未來的好壞, 父母與孩子交談中使用的語言才是最關鍵的影響因素。
「每一個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有時候父母不經意的一句話,就會對孩子的性格和態度產生劇烈的影響。
這3句父母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不僅不會鼓勵孩子,還會將孩子養脆弱,不要再對孩子說了。
孩子只要一張口,父母就喜歡說「不行」
不管孩子做什麼,父母脫口而出的就是「不行」
喜歡說「不行」的父母 往往控制欲非常強,他們習慣否定孩子的建議和意見,希望孩子對自己服服帖帖。
看似這些孩子聽話懂事,不惹事不鬧騰,實際上經常被否定的孩子,在一次次的「不行」中, 早被打擊的毫無戰斗力了。
他們不敢提要求,不敢說意見,他們習慣看別人的臉色,認為自己并不重要,工作生活習慣躲在后面,毫無主見。
倫敦大學學院《積極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家長控制欲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竟然與痛失至親對人們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
父母常說「不行」打擊的是孩子的自信和自尊,讓孩子從委屈不甘心,變得習慣成自然,隨遇而安,得過且過,壓抑而痛苦。
「快點吃飯」「快點穿鞋」「要遲到了,快一點兒」
只要看到孩子慢,父母就管不住「催、催、催」,「快一點兒」催不出積極麻利的孩子, 反而會將孩子越催越慢,越來越懶散。
經常被父母催的孩子,大腦是不運轉的。本來他還處于自己的節奏做事情,一旦被父母打亂,他就會變得緊張慌亂,不知所措,更容易出錯,慢慢地,他的主動性會越來越弱,做任何事情都等著父母先來催促。
被催促的孩子 沒有時間觀念,他們做事磨蹭,懶散,喜歡拖延。
被催促的孩子 沒有主動性,他們習慣了有爸媽在后面跟著,做什麼都等著父母來幫忙
被催促的孩 子毫無計劃性,他們不知道自己應該改什麼,反正都被父母安排好了。
惡性循環就這麼造成了。
人民日報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里面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 :盲目的鼓勵和寬容,只能培育出溫室的花朵。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羅爾•德韋克在研究中發現, 不同的稱贊方式可以塑造不同的思維方式,而思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又決定了一個人能不能成功 。
她在在《終身成長》一書里寫道「表揚孩子,關鍵點就在于你在給孩子 灌輸的是成長型心智模式,還是固定型心智模式。」
「加油」這類寬泛的詞語看似充滿了對孩子的鼓勵和支持, 實際上會讓孩子更加不知所措,他們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怎麼做,方向在哪里,反而會變得很茫然。
想鼓勵孩子, 要出具體的建議,幫助孩子找到努力的方向,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抓住過程而不是空泛的一句話,他才能產生繼續努力的動力。
我們常常認為孩子小,聽不懂,所以和孩子說話從來不在乎,想嘲諷就嘲諷,想呵斥就呵斥,想批評就批評,說話直來直去, 從不在乎是否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小王子》就提到:「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語言,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心情跌入谷底,一句話也可以讓一個人重振力量。」
和孩子說話,父母更要講究藝術,講究方法,正確的語言如沃土,才能讓孩子燦爛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