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有四種「懶」比笨更可怕,看看你家孩子有沒有?附解決辦法

有四種「懶」比笨更可怕,看看你家孩子有沒有?附解決辦法
2023/02/07
2023/02/07

一位從教多年的班主任感嘆:不怕笨孩子,就怕懶孩子。笨孩子可以多教幾遍、多練幾遍,只要有耐心,孩子總能學會,可懶孩子就沒辦法了,作業不寫、課堂筆記不寫、不動腦子,這樣的孩子真是沒辦法。

每一個孩子的智商其實都差不了多少,基本上都在正常范圍內。可隨著孩子越來越大,上學后成績差距也逐漸拉大,是什麼原因呢?總結起來就一個字「懶」。

有四種懶比笨更可怕

老師總結了四種懶的行為,認為這四種懶比笨更可怕,這也是影響孩子成績的關鍵因素。

1、手懶

這類孩子基本上是能動嘴的題,就不動手。一個字也不愿多寫,一道題也不愿多做。兩位數、三位數的乘除法也不動筆算,結果用嘴算著算著就出錯了。答題寫答案時,怎麼簡單怎麼寫,多寫一個字似乎都很困難。平時作業也是磨磨嘰嘰,上課的課堂筆記更是找不到幾個字。

2、嘴懶

這類孩子上課基本上不主動舉手回答問題,不會的、沒聽懂的題也從不問同學,更不會去問老師。課下要背的、要記的知識點也不愿去記。早讀老師讓大聲朗讀,這類孩子通常都不張嘴,只愿意自己默讀。

3、腦子懶

這類孩子典型的特點就是不愛動腦,不愿思考。平時做題懶得審題,懶得思考,做完了更是懶得檢查,而且只做自己會做的題,碰到稍微難一點的題,需要動腦筋思考的,就說自己不會,要麼讓家長講,要麼直接抄答案,要麼就空著。

4、心懶

這類孩子沒有目標,沒有學習規劃,缺乏學習動力。如果家長能抓得緊一些,天天盯著,成績還能保持,一旦沒有家長的監督和催促,這類孩子的成績馬上就會下滑。這類孩子年紀越高,成績下滑的越厲害,學習沒有后勁。

家長可以對照一下,看看自家孩子屬于哪一種?

如果你家孩子以上情況都有,那麼就要重視起來了,趁早糾正,還來得及,不要等到高年級了再后悔。

為什麼孩子會犯懶?

孩子懶,和他的從小的生活習慣和家庭教育有很大關系。

可能是家長包辦太多

為什麼總有些家長喜歡包辦呢?家長可能會給出這樣的答案:不愿意讓孩子受苦,想要「拯救」孩子;孩子磨磨蹭蹭還做不好,不如家長自己來;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其他事情不用管等等。

家長疼愛孩子,能替孩子做的,家長都做了,可勤快的父母養出來的可能是懶孩子。

家長做的多了,孩子動手的機會就少了,也就形成了習慣,不再去做了,漸漸的就越來越懶了。

可能是孩子學習遇到了困難

人對于有難度、有挑戰的事,總是會無意識的逃避。

如果孩子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要做的題很多不會的,那麼做題對于孩子來說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既然都不會,還不如干脆不做了。

家長很少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只會覺得是孩子懶,不愿意去做。其實也許孩子遇到了困難,試想如果都像一加一那麼簡單,孩子肯定能很快的完成。

可能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

習慣成自然,良好的習慣要從小培養。

比如,上課認真聽講,做數學題一定要仔細認真,做完要記得檢查驗算,勤于思考,多動腦筋等等,這些好習慣都要在孩子小時候,逐漸培養起來。

幼兒園到整個小學階段是孩子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如果這個階段家長沒有狠抓孩子的學習習慣問題,那大機率孩子面對越來越繁重的課業壓力會越來越懶。

針對懶孩子,家長該怎麼辦?

首先,找出懶的原因,對癥下藥。

懶,也有真懶和假懶。舉個例子,孩子完成了學校老師布置作業,家長又拿出給孩子另外布置的作業,孩子覺得自己已經完成了老師布置的作業,為什麼家長還要再加作業。孩子不愿意做家長額外加的作業,就故意拖拉磨蹭。這種懶是假懶,孩子只是在用這種方式表達對家長的不滿。

當然,也有一些孩子只要寫作業,不管作業多少,不管自己會不會,就拖拉磨蹭。這種就是真的懶,需要從學習動力、興趣、習慣等多方面下大力氣解決。

針對假懶的孩子,家長要做的就是和孩子做好約定,盡量不要給孩子額外再加作業,只要孩子保質保量的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就留一些時間讓孩子自己安排自己想做的事、可以體育鍛煉、可以看看課外書、可以休息,讓孩子擁有一些「閑暇」時間,對孩子來說也是很重要的。針對真懶的孩子,家長就要從制定規則和培養學習習慣入手了。

其次,激發孩子學習興趣,讓孩子有動力去學。

心理學上有一個「峰終定律」的概念。是指人們對某段經歷體驗的記憶主要由兩大因素決定:高峰(無論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時與結束時的感覺,即「峰值」和「終值」的體驗。

這一概念對于我們激發孩子學習動力是有啟發的。想想為什麼孩子不愿意去學習,不愿意去做那些作業,因為在孩子的大腦中,一想到學習、作業,都是一些痛苦的回憶,被媽媽催促、打罵,被老師教訓,成績不好會有壓力等,這些負面的情緒反過來會影響孩子的行動力。

很多醫生會在小孩子打完針時給孩子一根棒棒糖,就是運用了這個定律,棒棒糖便是孩子對 打 針 這件事的終值體驗,美好的棒棒糖沖淡了對 打 針 這件事的痛苦感受,因而也會覺得打預防針并不太疼了。

那麼,用到孩子學習上,也是一樣,正面的峰值和終值體驗能帶給孩子巨大的成就感,使他們樂于為了這種感覺而努力成就自我。

所以,家長不要總在孩子學習的時候盯著孩子的缺點和不足,批評打擊孩子,應當引導孩子跟昨天的自己相比,肯定他一點一滴的努力和進步,這樣他會做得更好,更加主動、努力。

能否堅持做一件事,成就感提供的驅動力尤為重要。家長可以在孩子遇到不會的題時,先別急著直接告訴答案,多引導孩子思考,讓孩子在思考中自己找到解題的方法,這樣孩子會有「我能」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成為孩子繼續的動力。

推薦家長帶孩子看看《清北學霸手把手教你自主學習》,這套書共4冊,從孩子專注力不夠、記憶沒方法、學習沒技巧、思維能力差怎麼辦,這四個方面手把手教孩子學會「自主學習」。

擁有自主學習能力,是孩子成為學霸的起點。而這一能力需要在小學階段家長幫助孩子養成。

第三,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甚至可以說這個階段的習慣養成比文化課成績更重要。

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

1、自己的事,自己干

從兩三歲開始,像穿衣服、洗手洗臉、吃飯、上廁所這樣的事,就可以讓孩子嘗試自己做。

上學后要讓孩子自己整理書包,自己完成作業,自己檢查、改正。

家長越早放手,孩子才能有更多機會學會自主、自理。

2、當天的事情當天完成

拖拉磨蹭是很多孩子都有的通病,這一習慣將直接影響著孩子以后的學習成績。看那些學霸,哪一個拖拉磨蹭了,他們個個都是時間管理的高手,懂得規劃時間,合理利用時間。

我們家長從小就要讓孩子當日事當日畢,幫助孩子制定學習計劃,根據計劃安排每天的學習和生活。

3、學習要眼到、口到、心到

學習光看不動手練是不行的,光悶著頭刷題,不用心,不歸納不總結,不思考,也只是讀死書而已。

只有專心學、用心想、多質疑、多提問、多反思、多總結,才能真的把知識融會貫通,學透學懂。

總之,「懶」是學習的天敵,「懶」比「笨」更可怕,它毀了很多孩子的未來。每一個孩子都曾對世界充滿好奇,都想要去探索。只是在父母的愛意和教育中,慢慢的被灌上懶惰的思想而已。

如果你發現孩子有點「懶」,那麼趁早行動,幫孩子重新找回勤奮。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