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過這種現象:寶寶見了一些人就大哭,前段時間我帶著四個月大的小侄女出去玩兒,樓下幾位大爺大媽看見小侄女后覺得非常可愛就準備逗弄一下她,沒想到她看見大爺、大媽后開始大哭,我便給他們解釋小侄女可能是餓了所以哭的不停,解釋完后便把她抱走了,回到家里哄了半天才把她哄好。
我問媽媽為什麼小侄女看見老人后一直在哭,媽媽表示可能是老年人臉上皺紋太多了嚇到了孩子,過了一會媽媽神秘兮兮的跟我說也有可能是老年人身體不好,孩子能看到一些大人看不到的東西,對于媽媽給出的解釋我是不相信的,畢竟我是唯物主義者,我突然很疑惑為什麼孩子看到老年人后會哭,便查找了一些資料。
1.孩子沒有形成圖像知覺
六個月前的寶寶,他們并沒有形成良好的圖像知覺,尤其是0~2個月的孩子,他們往往分不清自己家里人和陌生人,也就是說,這個時期的孩子是高度近視的,而且這個時期他們的能看到的世界是黑白色的。
武漢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的楊健教授曾提出:「4個月以后,寶寶會迎來視覺的色彩期,這個時期,寶寶的視覺神經對彩色的東西非常敏感,視覺范圍也會擴大到1-2米。」
研究人員曾追蹤過嬰兒的眼部發育,發現孩子直到六個月的時候才能真正的看清楚這個世界。
在1991年研究人員就觀察到:3-6個月大的嬰兒視線會明顯表現出在高顏值臉蛋上會停留更久的特征,一歲左右的孩子也會對長得好看的表現出更積極的反應。
有研究人員曾讓40位寶寶看4張人臉的圖片,研究結果表明:孩子會對五官勻稱的人臉圖片感興趣,對于扭曲、輪廓不清晰的照片,寶寶表現的無動于衷。
這也就說明,很多孩子出生就是「顏控」,比較喜歡長得好看的人,老人臉上有皺紋,膠原蛋白流失,五官不夠立體,看起來有一些扭曲,孩子看到之后就會感到恐懼,所以孩子會大哭。
2.孩子處于認人期
孩子到了5個月以后,由于母親或者家里其他人在他眼前反復出現,這張面孔就在孩子的大腦里留下了印象,也就產生了最初的記憶,寶寶可以分辨出「熟悉」與「陌生」的區別,這個時候如果寶寶看到了陌生人就會覺得與自己大腦中媽媽的圖像不符合,孩子就會感覺到焦慮,用大哭來尋求媽媽的安慰。
3.如何陪伴孩子度過認人期?
研究表明:從出生開始就和陌生人接觸的寶寶,會表現出更少的陌生人焦慮,遇到陌生人容易哭鬧。
父母可以帶孩子多接觸陌生人,等孩子習慣了接觸陌生人之后,見到陌生人就不會大哭。
孩子哭鬧過后,父母不要兇孩子,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知道剛才的陌生人是善意的,增加孩子的安全感,這樣孩子下次見到陌生人就不會那麼害怕了。
父母要給寶寶一個適應的過程,前段時間和同事去春游,同事小李帶了自己九個月大的兒子,當時另一位同事想抱她兒子,孩子一直在哭,小李還是強行把孩子給到了同事手里,說抱著哄哄就沒事了,結果孩子越哭越兇,父母要給孩子適應的過程,不要讓孩子強行適應,這樣孩子會失去安全感。
寶寶看到某個人大哭是正常的現象,父母要對寶寶多一些耐心,耐心的陪伴孩子,給孩子安全感,陪孩子一同度過認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