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畢業七年無收入,兜里掏不出200元,家長很欣慰:兒子在干正經事

畢業七年無收入,兜里掏不出200元,家長很欣慰:兒子在干正經事
2023/03/11
2023/03/11

大學入學和大學畢業,是人生兩個重要的轉折點:入學是從只顧成績的學生,轉化為需要為自己將來發展做打算的大學生,而大學畢業,則是從大學生徹底成長為需要承擔更多責任的人。

大學生的這種轉變,在家長眼中就算不是一朝一夕,也得是潛移默化的; 但在學生眼中,卻是要吃過很多虧、試過很多錯,才能從四年的大學生活中,學到足夠多的知識和經驗。

一位事業有成的畢業生,分享了關于自己一位大學男同學的經歷,令人意外的是,這名男同學畢業七年都沒有工作,兜里連兩百塊錢都拿不出來。

畢業七年無收入,兜里掏不出200元,家長很欣慰:兒子在干正經事

一位雙一流院校校長,在同學們的畢業典禮中說過這樣一句話: 「學生畢業后,最后一堂重要的課程,就算學會拋棄學生思維。」

所謂學生思維,是指大學生畢業后, 雖然人已經離開了校園,但思維卻并未真正融入社會。

無論是思考問題還是處理事情,依舊像學生一樣, 偏重于思考自己「應該」怎麼做,導致忽略了事情的本質。

最直接的表現就是 ,就業后還把自己當成學生,指望著有「老師」來教自己,一旦沒有老師手把手地教,就會認為事情難辦到了極點,最終承受不住壓力,選擇逃離職場。

而能力不足的他們,既不能通過考研這種方式返回校園, 就只能通過回歸家庭這種方式,再次做回「學生」。

但做學生也是有前提條件的,那就是得「學習」,至于學什麼,無可厚非, 重要的也并非學習的內容,而是學習的名義。

這位畢業7年,卻仍未就業的畢業生,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在這七年的時間內, 他的學習目標非常明確,那就是考公。

但備考7年,卻7年都沒有成功,有親戚勸他工作吧,一邊備考一邊賺錢, 至少也不至于這樣浪費學歷和寶貴的光陰。

可還沒等他說話呢 ,父母先不高興了,怒斥親戚亂吹風,自己兒子7年不工作又怎麼了?他堅持考公,那是胸懷大志。

應試教育背景下,認為分數高于一切的家長,更容易走進教育的誤區

況且, 他一直在堅持學習,是在做「正經事」,這位父母的心態,也和他們的兒子一樣扭曲了,兒子年僅30,可他們卻還未從家長的身份中抽離出來。

依舊認為兒子只要好好學習,就算最好的表現,也是最值得驕傲的好孩子,備考七年又如何?那是堅持不懈, 努力學習的人,又怎麼會丟人呢?

話說回來,考公7年沒考上,到底是學生太笨還是考公太難?其實都不是,只要是心智健全的人, 哪怕一邊工作一邊備考,七年也綽綽有余了。

何況這名畢業生,七年衣食住行全都依靠父母,沒有其他壓力來源的他,備考的效率只會更高 ,除非他心猿意馬,書雖擺在面前,但知識卻并沒有進到腦子里去。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分數是衡量一個學生是否能步步高升的唯一標準,因此有些家長更容易陷入這樣的誤區: 認為分數高于一切,于是乎便傾盡全力地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便利。

包括但不限于:生活中事事都不讓學生插手,水果要削好了端上桌子,早上的襪子內褲都要給學生提前擺好,甚至連書包都是家長給收拾。

自我意識較強的學生,在青春期會出現厭煩情緒,但也有個別學生, 會享受這種,只要自己做出學習的樣子,就能享受一切特殊待遇的感覺。

寫在最后:

長此以往,喪失生活自立能力的同時,也沒有最基本的抗壓能力,更別談作為成年人的擔當了,因此一旦有機會, 就會迫不及但地逃離一切,把生活的重擔轉移到父母身上。

而他們能這樣做,前提不過是清楚,父母愿意這樣做,倘若父母能看清這一誤區,迷途知返,往前推孩子一把,或許還有打破境遇的可能。

但倘若一味地默許和妥協, 就會把生養教育,變成一場悲劇。像上述事例一樣夸張的也許是少數。

但在現實生活中, 一定不乏考研三戰、四戰都過不了國家線,卻還在家里蹲繼續備考的「孩子」,希望有相似經歷的家長引以為戒,勿把愛變成孩子逃避一切的底氣。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