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誰都喜歡聽好話,但好話真的是「好話」嗎?
有一個朋友,深夜給我發來信息:「9歲女兒徹底把我的心傷透了」
剛開始,我只是以為小孩淘氣,惹得媽媽心里不痛快才覺得憋屈難受了
可真正了解 前因后果后,又有了不同的育兒知識收獲
情況描述:
朋友的女兒歡歡,是一個特別倔強又貪玩的性格
從出生開始,朋友和歡歡奶奶就有著 意見不合的帶娃理念
朋友覺得,孩子不能一哭就抱,也盡量不要喂吃飯,很容易養成 依賴的不良習慣
尤其是用嘴 嚼碎給娃喂吃這件事,婆媳二人差點鬧得 雞犬不寧
一個認為嚼過的飯菜再給孩子吃,一方面存在健康隱患,另一方面孩子的 咀嚼能力也得不到鍛煉
另一個卻認為,自己之前就是那麼養大兩個兒女的,怎麼不見生病、長大后不是照樣健康壯實
于是,老人就認為「嫌棄她」而一怒回到鄉下
對于老人的抵抗行為,朋友并沒有太大的心情起伏
畢竟,孩子是自己生的,老人幫忙照顧是情分,不幫忙照顧也沒有責任
抱著這種「 想得開」的心態,朋友拼了一胎、又拼二胎
一人帶著兩娃的日子雖然很勞累,但少了家庭矛盾的影響,日子也回歸了平靜
朋友曾說,從教育實質上來分析,老人幫著帶孩子比一個人帶孩子更累
因為,老人幫著帶娃能減輕生活上的負擔,卻容易因矛盾而產生大人的心理壓力、孩子的教育危機
朋友當初說這些話時,我還吐槽她「身在福中不知福,不要那麼夸大其詞」
直到今天,聽完朋友大女兒歡歡的 不良情況后,我意識到 家庭教育的環境真是很重要
不良情況:
歡歡上一年級那年,奶奶老家的房子坍塌無處落腳,便正式來到城里居住
那一年,朋友也剛好進入 事業上升期,為了 家和萬事興便辭退了保姆,兩個孩子上下學的接送問題大抵都是奶奶一手包攬
很長一段時間,一向事業心、又看重教育的朋友,就陷入了一種 女強人的雞娃旋渦
白天在拼工作、晚上又要回家拼輔導,一到批評教育時還少不了一場婆媳矛盾
舉個例子
奶奶進城后,大女兒跟奶奶睡、小女兒跟媽媽睡
有那麼一段時間,朋友每天深夜起床上廁所,都能看到歡歡房間還有微弱的燈光,一靠近就熄滅,一離開過會觀察又能瞧見
當時以為是老人睡不著在玩手機,并沒有過多去在意提醒
又過了幾天,歡歡每天都表現得 心不在焉、疲憊困倦,學校老師更是時常提醒:「讓孩子早點睡」
在某個合適的機會,朋友向奶奶 疏導說「晚上看手機對眼睛不好,也容易失眠」
沒想到,奶奶卻說「我晚上從來不看手機,不到21:00就睡了」
那一刻,朋友惱了,看看整天 蔫不拉幾的歡歡,不用想也知道是誰深夜看手機
對于深夜沉迷玩手機這件事,朋友表現得特別注重,對女兒的懲罰也比較重
當問及「為何深夜玩手機」時歡歡卻不服氣地反駁說:
「是奶奶給我玩的」「都是奶奶把我慣成現在這樣」「我不想跟奶奶睡,我要跟你們睡」…
看到女兒如此排斥奶奶,朋友心里對老人的意見也慢慢加深
應對措施:
又一次出差,朋友需要在外地住上3個月
啟程路上還接到歡歡的電話,她說:「媽媽,我想你了」
可是這種 令人感動的母女情并沒有持續幾天,從第五天開始,學校老師不停反映孩子學習不認真問題
在電話里朋友也沒有多少好語氣,句句不離學習、字字不離批評
有那麼幾次后,歡歡不愿意接電話,奶奶還總是發脾氣說:「見鬼了,哪個孩子不看電視,不就是多看一會電視,怎麼了」
婆媳矛盾隔著屏幕都能嗅到 火藥味,為了避免矛盾升級,出差期間除了重要通知,一般不會再打電話給家里
好不容易干滿3個月,朋友終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兩個女兒放學后看到媽媽也 驚喜地往身上撲
可這種 母慈子孝的場面不談學習還好,一談學習就鬧崩
那個周末,歡歡從早上11:25分開始看電視,幼兒園妹妹下午 扛不住都回到房間睡了一覺,歡歡還絲毫沒有關電視的想法
就那樣,教育底線等到晚上直接爆發,朋友直接把臥室房門反鎖著
等到歡歡來房間睡覺時發現打不開房門,然后就在門外 叫潑、耍脾氣,奶奶聽聞就開始批評朋友:「趕緊把房門打開」
沒有得到回應后,又跑去拿房間鑰匙開門
本來,朋友也只是打算嚇一嚇歡歡,可奶奶的過度干涉和參與, 一瞬間激發家庭矛盾
她們大吵一架
朋友說:「歡歡身上的壞習慣太多了,現在不改以后到社會上會吃虧」
奶奶說:「你要是嫌我帶得不好就自己去帶」
矛盾越溝通越緊張,甚至發展至:奶奶第二天要出去找工作的地步
朋友一聽,這不是瞎鬧嘛
于是從單位趕回家,跟老人好好溝通一番
經過 真情流露的溝通交流,兩個人的關系慢慢得到緩解,而朋友也在溝通里發現了歡歡 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不良品質
原來,歡歡經常私底下跟奶奶說「想要媽媽在外邊上班,奶奶照顧我們」
可是,一遇到教育、和學習問題時,歡歡又常常跟媽媽說「都是奶奶的原因」
如此當面一套、背后一套,那不是妥妥的「白眼狼」一枚
看來,孩子確實是是 婆媳矛盾加深的紐帶,如果再遇到一個兩邊來回討好、告狀的孩子,那日子過得就更是心酸了
總體總結:
經過婆媳 解開心結的和好如初,朋友發現教育環境對孩子的 影響性真的很重要
尤其是得知歡歡有著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不良品質后,朋友從此就改掉了當孩子面抱怨老人的 言語不妥
一有機會,都會給孩子灌輸對奶奶有利的 正能量話語
比如:
「奶奶每天多辛苦呀,一天好幾趟地接送你和妹妹,回家還要給你做好吃的」
「每天回家還要先給自己立個時間規劃,什麼時候該干什麼,心里面多少有個大概意識和了解」
「如果你忘記了時間,沒關系,媽媽和奶奶提醒你了,記得早點去行動參與,這是提醒并不是批評」
在正能量的 言語激勵下,歡歡的不良品質得到有效緩解
而在親子溝通了解中,朋友也 意外得知真相
原來,歡歡之所以喜歡當面一套、背后一套,主要是為了在奶奶、和媽媽那里都能刷好感
也正是因為小小年紀察覺到:奶奶不喜歡媽媽,媽媽也不喜歡奶奶
所以,在 討好心理影響下,她才會在媽媽面前抱怨奶奶,在奶奶面前告狀媽媽
這件事給我帶來的 感觸很深,曾經朋友嘴里不停抱怨的「白眼狼」孩子,其實很大程度上都是源自于內心缺乏安全感
尤其是家庭關系 不和諧的情況下,孩子每天都生活在 負面環境下,他們在某個時候甚至還會成為矛盾升級的犧牲品
很明顯的例子,成年人發生爭執矛盾時,即便是 嘴上不饒人、但仍然會顧及一些顏面,若心理憋屈了還容易把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
朋友就是這樣一位媽媽
她告訴我,以前和奶奶發生矛盾時,情緒 那道坎總是不過去,當著孩子面會抱怨「奶奶慣壞了孩子」,甚至還無辜地把情緒都發泄歡歡身上
久而久之,這種 不良語言、和 不良情緒,都會給孩子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模仿和討好情愫
所以,教育孩子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屬于 家庭環境的PK
充滿愛的環境會培養出懂愛、知感恩的孩子
充滿矛盾的環境也會無形中激發孩子的宮斗智,若不注意引導還很容易陷入 不良品質
因此可見, 育兒先育己,教育環境是孩子一路長虹里 不可忽略的大事件
也請記得,從今天開始做好這些教育環境的凈化準則:
•大人的矛盾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表現出來
•童言無忌,當孩子面要學會說對方的「好話」
•家和萬事興,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永遠是一家親
•伸手不打笑臉人,和家人溝通也要帶著笑容、和禮貌
•常說「謝謝」、「請問xxx」、「你可以xxx嗎
•多贊美,表揚孩子學習有進步,感謝老人帶娃辛苦了
•如果情緒實在是控制不住了,也不要強行壓抑,出門散散心吧
•周末假期經常帶著家人出去走走,勞逸結合也可以增緩親情關系
•每周開一次茶話會,大家可以暢所欲言,能夠有效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那麼,關于孩子當面一套、背地一套的不良品質,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