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說起新冠疫情的時候,似乎人們都已經覺得它是過去式了,社會上再也沒有與疫情有關的信息,沒有了核酸,沒有了防疫卡,人們的生活正在回歸正途,好像疫情沒來過一樣。
但實際上,防疫機構從未公布新冠徹底結束的消息,也就是說新冠 病毒仍舊存在,只不過現在并未造成大面積傳播而已。
據相關數據顯示,截止 2023年4月20日,各省報告新冠陽性為 2000多例,陽性檢測率為1.7%,抗原檢測量為1.6萬,抗原檢測陽性率為0.5%,抗原檢測陽性為79例,在院新冠感染者為3929例,在院重癥者為10例。
從去年9月份至今,國內各省報送新冠病毒基因有效序列41681個,均為奧密克戎,涵蓋158個進化分支。
由此看來, 新冠病毒仍舊存在于我們的身邊。
雖說數量比之以前尚不足一城之數,但 仍舊不可放松警惕,畢竟它可以算是造成上千萬人死亡的疾病。
并且傳染能力極強,速度極快。所以,我們就需要時刻保持警惕,避免出現一些有利于新冠傳播的行為。
但是,近段時間內,國內又有多地出現了大規模聚集亂象。
疫情全面放開4個月后,亂象叢生,網友:莫非是好了傷疤忘了疼?
最近淄博燒烤非常熱門,全國各地的人都慕名前去,享受淄博燒烤的美食文化。對于這種帶動民生和地方經濟的情況,我們自然是支持的。
但是,淄博官方雖說將各個環節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的,無論是維護食品健康,還是交通住宿等,都做得很好,不過一些到淄博消費的人卻做得有點不地道。
他們在享受完淄博美食文化之后,卻將 旅游垃圾亂丟亂放,嚴重污染了公共環境,而要知道,這種受到污染的環境,會極大的增加疾病的傳播率。
當然,這種亂象其實并不只是在淄博出現,全國各地都有該現象,不少人似乎已經忘了疫情給我們帶來的悲慟,在保持公共衛生方面做得非常不好。
雖說各地都對此加強了管制,但是仍舊有很多人對環境維護不管不顧,素質低得令人咂舌。
新冠并未完全消失,如果人們再這麼繼續下去,恐怕再一次的新冠感染高峰也就不遠了。
人員聚集現象也需注意
新冠傳播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人員聚集。自從放開之后,人員小規模聚集的情況不斷出現,由于一般都是家庭聚會、朋友聚餐之類的,所以影響并不是很大。
但是,隨著各行各業逐漸回暖,國民經濟的逐漸復蘇,旅游業重新開放,地攤經濟遍布全國,人員聚集的現象也逐漸明顯起來。
就比如說淄博燒烤,燒烤攤人滿為患。又比如說云南潑水節,大街上人山人海。
當然,這些只不過是「小卡拉米」, 五一長假將會是考驗人們疫情防護情況的一次嚴峻挑戰。
國內多位專家都表示,五一長假期間,國內 人員流動性比較大,傳播新冠的可能性將會變大,人們的感染率將會上升,但就目前的綜合情況分析來看,感染風險并不是很高。
因為目前人們在經歷了新冠感染之后,身體已經產生了抗體,到目前為止仍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在短期內可能并不會造成第二次感染高峰。
不過,張文宏表示,如果新冠病毒發生變異,在 6個月后將會慢慢出現二次感染,但如果變異突破了免疫屏障,將可能會形成感染高峰。
也就是說,目前的新冠變異形勢并不十分明確,存在引起大面積傳播的風險,所以,我們仍舊需要保持良好的個人防護習慣。
6個月「免疫期」快到了,疫情防護需重新提上日程
第一次感染高峰距今已經過去小半年時間了,根據疫情回溯來看,人們在感染新冠之后,大部分將會獲得長達6個月左右的「免疫期」,而在6個月過后,就很可能再次感染。
而現在,已經快到這個時間節點了,所以,我們就需要對疫情防護有所重視了。
1)做好個人免疫增強和防護
廣醫八附院傳染病研究所副所長李鋒表示:粘膜抗體水平是阻斷病毒的重要因素。
所以,我們要注意增強個人的免疫能力,比如健康飲食、合理運動以及保障睡眠等。
另外,個人防護問題也需要重新重視,比如說到人多的地方戴上口罩等,其實就目前的情況(流感、風沙天氣、春季過敏等),戴口罩是很有必要的,能夠最大限度的避免我們受到病毒的侵襲,同時也能夠避免我們被環境問題影響到自身的健康。
2)注意個人和公共衛生
個人衛生問題,是保障自身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比如養成勤洗手的習慣,采用正確的洗手方式等等。
另外,公共衛生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比如不要亂扔垃圾、隨地大小便、隨地吐痰等等,維護良好的公共衛生,能夠讓我們的生活空間變得更加清新,也大大減少了病原體滋生的環境條件。
3)特別地點、特別人群需要注意加強防護
據南科大疑難感染病中心主任彭劼表示,在密閉的公共場所,比如交通樞紐的等候室等,要加強防護。
一些從事特殊職業,比如醫護人員、人民教師等,以及未接種疫苗的人和未感染的人,都需要加強防護。
不過, 彭主任還建議大家不要囤藥,因為醫院有足夠的藥物滿足病患的需要,囤藥不僅會破壞醫療環境,還會造成藥物浪費、經濟損失等。
寫在最后
雖說現在的社會秩序已經步入正軌,但是我們時刻都要記住,新冠疫情并未消失,只不過在我們的努力之下被控制在極小的范圍內了。
如果我們開始放縱自我,導致各種亂象叢生,新冠很可能會再度「崛起」,給我們的健康造成傷害。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