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內地大學生「讀香港研」成熱潮,是掙脫思維還是刷學歷?智者見智

內地大學生「讀香港研」成熱潮,是掙脫思維還是刷學歷?智者見智
2023/02/07
2023/02/07

據研招網數據顯示, 2023年考研人數為474萬,加上「口罩」因素干擾,今年上岸的情況依舊不容樂觀。

當多數大學生還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時,個別學生已經發現了新道路: 去香港讀研,一時間,內地大學生「讀香港研」成為熱潮。

是掙脫應試思維,還是刷學歷?智者見智,集美大學本科畢業生陳同學,現也是奔赴香港讀研的內地學生之一,通過她的表述,真相昭然若揭。

內地大學生「讀香港研」成熱潮,是掙脫思維還是刷學歷?智者見智

陳同學第一次到香港,在直通校園的捷運口感到迷茫,當時的她, 正準備去香港理工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

陳同學本科畢業于福建省的集美大學,是一所普通的公辦本科, 這個學歷在內地,求職無門,發展無望。

讀研、提升學歷是必選項,但內地考研的局勢擺在那,陳同學沒有把握一舉上岸, 于是她把目光投向了香港。

和她一樣來香港讀研的內地學生有很多,以香港城市大學為例,學校提供的研究生名額只有5000個,但在這兩年, 但內地學生的申請就超過56000份,是早些年的三倍不止。

原因很簡單。首先,香港地區的大學,研究生的學習方式和國外大學很像,不需要和國內一樣參加研究生統一考試, 學生可自行申請。

不需要統一考試, 意味著競爭和壓力都減少了。香港地區的大學,和國內多數大學相比,優勢也很明顯。

不僅在QS世界大學榜單中排名較高,國際化的教學環境也令內地學生無比向往。 加上香港地區授課型的碩士僅需一年時間。

不少學生把去香港讀研, 當成高性價比的選擇,是最短時間提升學歷的有效方式。

一年制的碩士, 讓人很容易聯想到已經不被國內認可的外國水碩。而越來越多的學生對其趨之若鶩,就更坐實了「刷學歷」的嫌疑。

讀研是一種選擇,無論哪種學習模式,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不過也有學生認為:在國內就能享受國際化教學環境,高性價比是毋庸置疑的, 況且同學們只是在掙脫應試思維。

孰是孰非,智者見智。不過這些同學有一點說的沒錯, 內地學生去香港地區讀研的確是高性價比。

內地學生去香港讀研, 不需要適應語言和環境,老師和近一半的同學都說中文,學生需要適應的,只有和內地教育完全不同的培養機制。

一種教育機制不可能適合每一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偏好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機制,是大學生享有的權利。

香港地區大學的培養方式, 更偏向對實踐的培養,而不是禁錮在課本之內,分數之下,學生有深入實踐的機會,經驗的積累自然更加豐富。

雖然學制短,只有一年的時間, 但香港地區大學的碩士課程安排都很緊湊,三個小時一節課,全英文授課交流,學生剛接觸的時候也是一臉懵。

但這種方式也是一種推動力, 逼著學生融入到全英文的課堂學習氛圍中去,有了語言環境,英語的水平自然提升。

陳同學起初決定去香港讀研,原計劃是回國后考編上岸, 但等她真正到了香港,才意識到自己還有別的選擇。

和那些沖著一年制碩士而去「刷學歷」的人不同,陳同學主動增加了選修內容, 申請了一年制研究生延長至兩年制。

寫在最后:

但顯然,并非所有學生都能和陳同學一樣,抓住學習機會, 甚至不惜多付出一年的時間提升自己。

多數「讀香港研」的內地大學生,還是和那些讀一年制歐美水碩的學生持有相同的心態: 拿個學歷就走人,越快越好。

但學歷是有了,學校也是名牌的,自己的能力和知識卻沒有得到真正的豐富, 不過是鍍了金邊,有標簽沒內在的架子。

水不水要看真本事,名牌不名牌也不是只看牌子。在當下的教育環境,多元化是大趨勢。

但對就業市場而言,無論你是哪所學校畢業的研究生, 外強中干,名聲再大也不會被錄用

不過選擇香港一年制碩士的學生,也要面對一個現實, 那就是內地很多大型企業,對一年制碩士一直抱有偏見。

英國水碩的刻板印象擺在前面,這樣的局面很難徹底改變,這時候就算你能力再出眾,也要面臨如何把簡歷遞到對方眼前的難題。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