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真的很可恨
在網上看過一個段子,說的是:
爹媽跟青春期的娃說話,就跟忠臣死諫一樣。挑場合,看眼色,還要掂量語氣:「老臣有句話,不知道當講不當講……」而娃呢,通常都是一副昏君像:「不當講,拖出去斬了!」……
當時,我不以為意,覺得這笑話未免有點夸張了。
像我女兒,從小就很乖,就算到了青春期,估計也不會如此叛逆不通情理。
可等女兒真到了青春期,我才發現: 現實遠比段子更殘酷!
自從女兒上初一,我的每一天,過的都是被【啪☆啪】打臉的日子。
女兒像是變了一個人,脾氣越來越大,就像一個火藥桶,一點就炸。
只要放假,就顛倒黑白地窩在床上,拿著手機跟同學聊天、刷視訊、打游戲。
一喊她學習,就大聲抗拒:「煩不煩啊?不用你管,我知道!」
處處跟家里人作對,看誰都不順眼,仿佛全世界都是她的仇人。
隔三差五不是和爸爸吵架,就是罵弟弟,或者直接和我干一仗,整個家烏煙瘴氣。
日子久了,我甚至開始恐懼女兒回家,只要她一說話,我心里就咯噔一下……
漸漸地,我意識到,青春期的威力,就像一記炸雷。
無論之前,孩子多麼乖巧,到了這個點,她就是能擊穿空氣,把你劈一個外焦里嫩,魂魄四散。
因為, 你的孩子,翅膀硬了,要踩著你的尸骨,去長大!
青春期的孩子,其實很可憐
「心理學之父」斯坦利·霍爾說:
「青春期是一個充滿猶豫不決和矛盾情緒的過渡階段,是風雷激蕩的人生時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往往會出現 性格孤僻、自私、脾氣暴躁、不服父母管教、情緒化、多疑、虛榮心強等問題。
而這些問題的出現,主要有兩個原因:
1、生理上——腦子發育不成熟。
青春期的孩子,是「十分熟」的身體,卻只有「八分熟」的大腦。
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指出, 人類大腦發育,是有先后順序的!
青春期階段,負責情緒、快感處理的邊緣系統,發育成熟,具有極高敏感性。
孩子在冒險時,所產生的情緒、快感,成倍增長。
換句話說, 青春期的大腦,會誘惑、獎勵孩子去冒險。
紅色部分為邊緣系統,藍色部分為前額葉皮層
可負責思考、計劃和解決問題的前額葉皮質,基本上要在25歲左右才能發育成熟。
這也就導致, 邊緣系統鼓勵冒險,前額葉皮層卻無力阻擋!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容易沖動、冒險、感情用事,不計后果。
2、心理上——自我意識飛躍
李玫瑾老師曾在《心理撫養》書中指出:
12歲之前,弱小的孩子無法獨立面對有風險的環境、陌生人。 生活上依賴養育者,心理上依戀養育者。
可隨著孩子長大,一切驟變。
孩子個人行為能力大增,心理也開始變化,他會要求脫離父母, 從依賴走向獨立。
如何獨立呢?
用父母在意的事情,去對抗擊敗父母,從而創建自己的權威。
你讓我好好學習,我就不學習。你不讓我有秘密,我就什麼都不告訴你。你越禁止早戀,我越要早戀。
這些激烈的對抗,其實都在傳遞一個信號: 我翅膀硬了,我要自己說了算。
這種漫長與痛苦的對抗過程,父母一定要理性對待。
不要將孩子渴望獨立,誤解為叛逆。
不服從父母管教,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渴望被理解和尊重。
可憐又可恨的孩子
無比需要父母
成為一個成年人,意味著不再依賴父母。
孩子和父母之間,會不可避免地發生矛盾、沖突。
但這些矛盾和沖突中,卻蘊藏著孩子成長的洪荒之力,需要父母去因勢利導,助力孩子成長。
所以,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學會用智慧,去引領他。
具體怎麼做?
1、學會幫孩子關上門!
青春期的孩子,總是喜歡用一扇門,把自己和父母隔開。
很多父母,總是想打開這扇門, 那你一定要先學會,為孩子關上門。
看過一個新聞,14歲男孩半夜報警,原因是父母他的臥室安裝監控攝像頭。
面對警察的問詢,男孩父親回應:
我監控你怎麼了,你有多少隱私?我是你什麼人,我不可以監控你?
孩子大了,希望有一個成長的獨立空間,自己的小世界。
如果條件允許,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這麼一個空間,不擅自闖入,進房間之前敲門,隨手幫孩子關上門。
這些小小的舉動,都意味著我們對孩子個人空間的尊重以及信任。
當你把尊重和信任給到孩子,孩子也會放下戒備,收起充滿敵意的尖刺。
孩子的心門打開了,房門才會打開。
2、學著當孩子的「同伙」
《正面管教》這本書里寫到: 「贏得十幾歲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堅定、尊重的態度,先和他們站在一邊。
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教授的女兒,在上中學時,數學成績不好,可她并沒有去逼迫女兒上補習班,刷題,而是尊重了女兒學音樂的意愿。
她女兒上了一所普通的藝術院校,現在當一名音樂老師,過得很平淡,也很幸福。
青春期的孩子,關于自己的未來,有屬于自己的想法,我們不要急于否定,可以和孩子一起去面對,傾聽他們的心聲。
哪怕是一些不著邊際的想法,也試著去理解和接納,成為「同伙人」。
讓孩子認為你是「自己人」,一切問題都會變得簡單,關系也會因為得到緩解。
3、學著做個「傻」父母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獨立,他們用逆反和沖撞父母的權威,來為自己爭奪自主權利,從而獲得內心的價值和歸屬感。
愚蠢的父母對孩子講道理,聰明的父母聽孩子講道理。
可以少說多聽,適當的時候,裝著什麼都不懂,去向孩子「請教」。
我的表姐是一個名校畢業的碩士生,可在兒子的學習上,她從不輕易地提意見。
偶爾看見孩子的作業,故意一臉懵懂地問:「咦,這題我都不會呢,你是怎麼做出來的?」
家里買了一個電腦增高架,她對著幾個木板犯難,撒嬌賣萌讓兒子幫忙裝。
本以為她這樣「傻白甜」的媽,會被孩子嫌棄。
事實上,孩子和她關系特別好,被孩子當成公主一樣呵護,說在他們家,最小,最需要保護的就是他媽。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要證明自我價值的。
你弱了,孩子就強了,價值就有了!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說:
「如果一個孩子要成為一個成年人,是要踩著一個成年人的尸體才能完成這段成長之路的。」
青春期是孩子一生中,最無助和動蕩的一個時期,我們不要給孩子制造暴風雨,而要做孩子最堅強的后盾和最溫柔的避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