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招海投無回音,不止是普通院校才有的問題, 雙一流、211、985高校也同樣存在找不到畢業后求職無門的困境。
有人把這歸結于學歷貶值,但承認學歷貶值,就意味著承認教育的退步,可反觀教育發展,無論是義務教育的普及還是高等教育的推動,都成果頗豐。
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問題到底出現在哪里?筆者也曾十分困惑, 直到看見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名同學,分享的一則照片,真相才昭然若揭。
當我們推崇:教育的地點不應該局限于課堂、知識的來源也不該拘泥于課本時,似乎忘了一個問題:擴展教育的多元化,前提是要把課堂上的教育做到及格。
從南航同學分享的照片中可以看出,老師坐在講桌前,沒有慷慨激昂的陳詞, 黑板上是稀稀落落的板書,老師的眼神中,滿是落寞和惆悵。
這位同學的文案是這樣說的: 選修課只有七個人,上課時同學們也都在做自己的必修作業,課間的時候老師在想些什麼呢?
從老師深邃的眼窩中,看見的不僅是惆悵,老師好像透過這些各自忙著其他事情的學生,看到了過去的自己,和未來的他們。
從事教育行業的工作者,最害怕的,就是和學生共情, 為學生的未來擔憂時,那種深深的無力感,是作為老師最大的疲憊。
通過評論區其他大學生的討論,筆者注意到, 大學課堂這樣的狀態,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選修課的開設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對老師有要求:一學期必須上滿多少節課,必修課不夠,老師只能選擇開設選修課。
但另外一種情況, 是老師出于興趣,自己申請開設的,不關乎自己的科研成果和職稱評選而做出選擇,課時費也并不多,一切只為了教育。
筆者查閱得知,圖片中的這位老師, 名為邱世鴻,是業內備受敬仰的書法家,他的行書是很多人可遇不可求的珍品。
但在南航的表白墻上,所有學生都不推薦選邱先生的課,只因為他很認真負責,每節課都要點名,所以對喜歡逃課的學生來說 不太友好。
看到這,筆者不奇怪了,為什麼現在很多211大學畢業的學生都找不到工作, 他們只說自己院校有多厲害,卻對自己連大學四年完整課程都無法上完的事情只字不提。
有同學解釋: 選修課只是混學分,如果選修課不聽,是對不起老師,聽了就是對不起自己。
好像每個學生都有很多事情要忙,但忙來忙去也沒能學有所成,不聽課與其說是對不起老師,不如說最對不起的還是自己。
對不起的,是那個為了考上這所大學,高三沒日沒夜拼搏的自己,對不起那個剛上大學時,躊躇滿志的自己。
在選修課上做必修課的作業,課后時間做什麼呢?這和中學生在語文課上寫數學作業,最后兩科成績都一塌糊涂是一個道理。
大學生在校園內, 等于是站在無數業內著名學者的肩膀上,去接觸最純粹的知識,老師竭盡全力地踮起腳尖,希望學生們學的更多些。
但學生卻爭先恐后地往下跳,顧此失彼,最后滿盤皆輸,畢業后學無所成,反過來怪現在的學歷太不值錢,何其好笑。
很多大學生遇到困難時,喜歡去找和自己同病相憐的人,這樣就可以把困難,歸結于教育方式的不完善,歸結于時代發展的影響。
可以是大學老師的教學太落后,也可以是現在的學生太多, 總之,答案不會是——自己不夠努力。
寫在最后:
一位大學老師曾在最后一堂課上,給學生們說了「掏心窩子」的大實話:我做到大學老師這個位置,對我自己而言已經足夠了,但現在的你們,別說比我更好,就算想和我站在同一個高度,以你們現在的學習狀態,是毫無希望的。
當同學們畢業后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在大學期間,逃過的、睡過的那些課,是最寶貴的教育資源,而那些形形色色的大學老師,是自己這輩子有機會接觸到的,最高端的人才。
其實同學們要做的很簡單,珍惜你能接觸到的所有資源和人脈,拼盡全力的往上爬,爬到你可以立住腳的高度,往下看你就會發現,那些在底層只會自怨自艾的「鼠鼠」,有多麼可笑。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