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豆芽媽媽。
隨著二胎、三胎政策的放開,很多寶媽都將「二孩計劃」提上日程。
大部分生了一個娃的,再要一個孩子,無非是想給孩子留個伴兒。
「用3年換取未來的30年」,辛苦是苦點,但是甜頭在后面呢。
父母的私心是,自己年邁可以有兒女繞膝,有人養老送終、不至于太過孤單。
父母的心愿是百年之后,這世界上還有手足親人可以陪伴孩子彼此。
然而,很多寶媽忽視了一點,那就是,事實上生兩個娃 受益的并不是孩子本身,而是我們自己。
在網上看到一句話,說到了我的心巴上: 養育兩個孩子,就是人生的一場自我救贖。
我們都知道,人生是一場單行道,是不可逆的,走過了就走過了,很多時光也是一去不可復返、難以追憶。
但是,「老二」的出現,似乎給了父母 又一次「修正」錯誤的機會,那些養育孩子走過的彎路,都可以「老路新走」、再過一遍,也可以彌補很多遺憾。
普通家庭要不要生二胎?工薪階層要不要拼二孩、三孩?
大寶小的時候,媽媽就一直勸慰我,不要想著要二胎,一個養好就行了,你家里條件也不是很好。
身邊很多姐妹也是由此顧慮,要不要再生一個孩子。現在政策這麼好,不僅有帶薪產假,還能補貼一筆錢。
要不要生二胎,尤其對于工薪階層來說,是個問題。很多直言: 生得起、養不起。
就我自己的養育兩個孩子的心得,結合所學到的經濟學理論,我認為: 越是條件一般的家庭,越要生二胎、多生幾個孩子。理由有三:
①優生不等于優育。你能確保生一個孩子,就能把孩子養育的很好嗎?不盡然。相反,多子女家庭,會在家庭中引入 「競爭機制」,孩子會在 「比學趕超」的環境中往前沖;
②培養合作分享意識。獨生子女家庭中出來的孩子,責任感會相對不足,與人合作分享需要在社會中磨礪。相反多子女的家庭,孩子在家庭中很快就學會了與人相處;
③生二胎也是投資行為。投資學認為,做事要有風險意識,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二胎家庭,每個孩子特質不一樣,可以就孩子的不同特點進行天賦教育,說不準哪個就成才了。
二胎家庭,兩個孩子之間相隔多少最佳?
大寶今年12歲,妞妞2歲多,兩個孩子之間相差9歲有余。
很多人都問,兩個孩子怎麼相差那麼大?還會親嗎?
這里面主要有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生大寶的時候,家庭條件確實很一般,房子按揭還在還,一家老小五口人擠在一個五六十平米的房子里,我和老公兩個人誰也不敢輕易辭職,家里沒有存款,沒有失業的資格;
二是媽媽一直在耳邊念叨,越是有本事人家,孩子不敢多生。一個孩子養好就行了,別想著要第二個了,還不忘給我舉例都是某某某;
三是我一直覺得兩個孩子之間隔的年齡越大會更好一些。父母會更有新鮮感一些,對小一點的孩子會更上心一些。但是,事實證明,我的想法錯了。此為后話。
四是因為一直在職,當時生大寶的時候,享受到國家的一些政策,例如產假、生育津貼,都是很吸引打工人的眼球的。我當時一直給身邊姐妹說,等著吧,用不了幾年,肯定會放開二胎。到時候再要一個也不遲。
果不其然,沒有幾年,二胎就全面放開了。不僅產假延長至188天,剩余津貼也是按照半年的基本工資補助的。
很多提早要二寶、沒趕上的,腸子都悔青了。這是錯過了一堆的真金白銀啊。
話說緊趕慢趕,我在是2020年年初參加完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后,備孕成功的。
記得19年備考期間,當時都去醫院把避孕環摘除了。每次例假一遲來,可怕「中招」,耽誤整個學習和考試進度。
所好,妞妞也是十分「善解人意」,并沒有提前到來。
就是,當時產檢期間,經歷不少曲折。因為是高齡產婦,37歲懷的妞妞,去醫院產假的時候,每次化驗單都開了一大堆。
尤其是唐篩,現在都是國家補貼免費項目,但是過了35歲,醫院就不給做了。
要自行去做羊穿或者無創DNA,經過慎重考慮,我放棄了醫生安利的羊穿手術,做了無創DNA。
結果一切正常,就是銀子沒少花,好像是一千五多吧。
后期估計到36周之后,彩超檢查一直顯示羊水不足,而且每況愈下。
從最起初的70、80多,一直往下掉,最少的時候50多,醫生開單子讓我住院,輸水住院觀察了三四天,羊水值算是穩定了一些。
出院到生之前,每天都去醫院去做胎心監測,隔三差五去做彩超。
38周產檢的時候,醫生讓我強制住院,說要提前剖腹產。
沒想到那一次也是鬧了一場「烏龍」,住院后先做彩超,值從50多一下子上升到90多,回歸正常了,我又高高興興的回家待了幾天。
後來,妞妞出生后,據我觀察,怪不得我的羊水少,原來她就是喜歡憋尿啊。
現在她兩歲多,一晚上尿片基本上都是干的。估計我當時做檢查的時候,正是她憋尿的時候吧。
要不當時我又是喝羊肉湯、椰子汁、豆漿,硬是從一百二十多斤喝到一百四十多斤,體重到現在還是一百二十,掉不下來。
要知道,生完大寶,我體重就掉到108斤,哺乳的時候最輕還92斤過。
現在看看自己的一身肉,都是當初喝的湯養上去的「膘」啊。
不說了,都是一把辛酸淚。
切回到正題。以我一個過來人,中年寶媽養育兩個孩子的經驗來說,兩個孩子間隔的時間,不要過短,也不要過長。
「三年抱兩」的這種,不僅對寶媽的身體是一種傷害,而且也會對接下來的孩子沒有親昵、新鮮感,會纏于家務中,很煩心。
但是 如果隔十歲、十幾歲那種,隨著父母的年紀增長,精力實在有限,對老大是一種「考驗」。
并非所有的哥哥姐姐都像《我的小尾巴》綜藝節目中的老大那樣,珍愛弟弟妹妹。
建議,不要超過七歲,五歲為最佳。
試想一下,無論是全職寶媽還是上班族,老大五歲,基本已經會自理,正式對小動物、小妹妹比較新鮮的時候,老二出生,會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還會是一個很好的「小老師」。
生二胎前,要做好「老大」的思想工作
最重要的一點,生二胎前,一定要給老大做好充足的思想工作。
畢竟有了二寶,父母的身份沒有變,但是老大的身份從原來的 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獨生子女,變成了某個人的 「哥哥」或「姐姐」。
老大要有 知情權。
父母告知,比「不還好意」的外人在一旁「煽風點火」的逗孩子要強太多。
大寶很小的時候,親子閱讀的時候,經常會給他讀《我要當哥哥了》、《我有小妹妹了》等繪本,看到小主人公給小寶寶喂奶、換尿布,他都很好奇。
在讀到《不一樣的卡梅拉》,小雞娃卡梅利多和妹妹拉門一起克服困難、化險為夷,他也是逗得哈哈大笑。
因為從小給他灌輸了很多有小妹妹的趣事,所以大寶一直強烈要求要給他生個小弟弟或小妹妹。
後來,妞妞出生后,他也沒有什麼「爭風吃醋」、心理落差啥的,有時候還會幫我給妹妹讀繪本、哄睡,也像一個大哥哥的樣兒。
寫在最后
這就是我的二胎故事。
還有很多點點滴滴,都沉在記憶的深海中,成為日后溫暖的慰藉。
相信對于很多寶媽來說,提起自己的二胎養育,也是有一大堆要分享的心得體會。
尤其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聽著他們均勻的呼吸,看著她們可愛的小模樣,心中對生活充滿了感恩和敬畏。
原來,不是他們需要我們,而是我們需要他們。
感謝孩子,讓我們的生命得以完整。
感謝大寶,讓我們第一次體會到為人父母的驚喜。
感謝二寶,讓我們可以重拾舊時光,重新體會不一樣的育兒樂趣。
感謝孩子們,在天上選媽媽,選中了我來做你們的媽媽。
今日話題:你覺得生孩子一個好,還是兩個好?
豆芽媽媽,職場二胎寶媽,上海大學在讀MBA,心理咨詢師,專注兒童心理與成長。
喜歡我的內容,關注我,持續和您分享、交流家庭教育類干貨知識和育兒故事。
育兒路上,一起走、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