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春節晚會感動無數人的一首歌,透露出多數家庭親子溝通的最大弊端

春節晚會感動無數人的一首歌,透露出多數家庭親子溝通的最大弊端
2023/03/18
2023/03/18

春節聯歡晚會上,黃綺珊和希林娜依高的一首《是媽媽是女兒》感動無數人,被網友評為年度最催淚歌曲,很多人表示邊哭邊聽完這首歌。

這首《是媽媽是女兒》里面有一些這樣的歌詞,透露出多數家庭親子溝通的最大弊端。

「早上吃飯了嗎,晚上睡覺了嗎?原諒我只懂這樣參與你的生活!」、

「我的孩子啊,我不知道自己做得夠好嗎?放手如果是一門功課,媽媽一生沒考過!」、

「我只能嘮叨因為我已經幫不上你......」

每一句都來自于母親的真心話,卻又每一句都透露著媽媽的「啰嗦」,媽媽已經漸漸跟不上孩子的腳步,只有「啰嗦」才覺得自己參與到了孩子的生活中去。

而女兒的話,也道出了萬千兒女面對父母嘮叨時的心聲:

「沒有按時吃飯,忙碌不是我的錯,如果讓你知道,卻會令我很愧疚,你的噓寒問暖,我知道是為我好的,但又讓我覺得,我不曾被信任著」‍;

「請放心讓我前往屬于我的人生吧」。

年少時,我們都曾討厭過媽媽的嘮叨,發誓長大后絕不成為這樣的嘮叨媽媽。

但是,自從做了媽媽的那一刻,嘮叨仿佛就成了我們的本能。

我們終究還是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媽媽。

嘮叨,到底是愛,還是控制?

對于已經成年,擁有了豐富人生閱歷的人來說,可以慢慢感悟到媽媽嘮叨里滿藏的深深的愛。

就像是電視劇《我們的日子》中,當母親離開自己回到老家時,淑霞才意識到母親曾經的嘮叨是多麼動聽。

當母親再度回到自己身邊,她抑制不住的滿心歡喜,直言母親的嘮叨比那詩歌還好聽。

但是,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父母的嘮叨就像是套在孩子頭上的「緊箍咒」,令人痛苦不堪。

或許他們還很弱小不知怎麼反抗,所以在面對劈頭蓋臉的嘮叨時,他們只能默默忍受,但是在他們心里,肯定已經喊了無數遍「夠了,快停下吧」!

我們想要給孩子更好的指引和教育,我們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所以我們控制不住地去嘮叨,去重復那些大道理。

放過孩子吧,無休止地嘮叨只能讓孩子更加自卑,更加懷疑自己,更加的不快樂。

嘮叨,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最大的無助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家庭教育理念,曾給無數人心中留下痛苦的童年回憶。

所以現在很少有父母會打自己的孩子,而是以說教代替。

當孩子犯錯或者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時,急于解決問題的家長,總是采用「嘮叨」這種看似行之有效實際卻沒有絲毫積極作用的方法。

好像除了這種方法,家長們也不知道該如何管教了。

家長們試圖用說教的方式讓孩子理解自己的付出有多麼不易,讓孩子們理解自己都是為了他好。

但是家長們忽略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面對每一個新問題時的陌生感。

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又怎能奢求可以很好的解決問題呢?

嘮叨,是孩子聽到過這世界上最嘈雜的聲音。

學齡前的孩子,在家長眼里都是可愛的乖寶寶,是家長口中的「寶貝」。

突然有一天,爸爸媽媽再也不夸獎自己了,再也不叫自己寶貝了,隨之而來的是令人窒息的嘮叨和責怪。

「你說你怎麼回事,我天天晚上陪你做作業,給你改作業,你都是怎麼學的?啊?就考這麼點分數!」

「我一天天的白天上班,晚上還要給你輔導功課,我容易嗎?你怎麼就不能體諒一下大人呢?」

「你看看人家某某某,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別人次次考第一,你就非得墊底呢?」

「你要再這樣下去,有你后悔的時候。」

「我都說了多少遍了,你怎麼就是不聽呢?你想干嘛?」

嘮叨,是孩子聽到過這世界上最嘈雜的聲音。如果一個孩子每天都生活在這種環境里,必定會對他的心理成長造成不良影響。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抗壓能力普遍降低,為什麼抑郁呈現低齡化,為什麼那麼多孩子感覺不到生活的快樂,為什麼總有孩子在離家出走?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忍不住說一句再說一句,說一遍再說一遍,生怕孩子沒聽進去。

可結果卻是,父母越是重復,越是嘮叨,孩子越是聽不進去,反而更激發了他們的反感和叛逆。

父母喋喋不休的嘮叨,對孩子來說,已經演變成一種精神噪音和語言暴力。

不嘮叨,還能怎麼辦呢?

抓大放小

作為家長,在看待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種種問題時,要放松心態,學會抓大放小,對有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學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父母要把有限的精力放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比如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價值觀念等,不要把自己搞的緊張兮兮的。

自己先放松下來,才會給孩子平易近人的感覺,才能與孩子成為朋友,讓孩子喜歡聆聽父母的聲音,喜歡與父母交流。

學會等待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每個階段都會有很明顯的變化。父母不能要求孩子立馬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更不能要求孩子一瞬間就接受自己灌輸的所有大道理。

有些能力,他大一點就掌握了;有些道理,過段時間他就能更好的理解了。

所以,做家長,一定要有耐心,學會等待,靜待花開。要允許孩子去試錯,去親身體會。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能跳躍的過程,每一步都需要腳踏實地的往前走。比如自理能力的提升,學習習慣的養成,文化素養的積累,都非一日之功,更不是幾句嘮叨就能改變的。

只說一遍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全新的語言信息輸入時,對大腦的刺激是最大的,產生的印象最深。如果同樣的內容被不斷重復,大腦就會產生抑制

通俗的講,父母越是說得多,孩子越是「聽不見」。

所以,給孩子講道理說一遍即可,千萬不要一遍遍的去重復。

給孩子指正問題,點到為止,只要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并愿意改正就好了。

就事論事

有些夫妻之間吵架喜歡翻舊賬,有些父母教育孩子也喜歡翻舊賬,尤其是嘮叨的父母,可以從當下的事情一直扯到孩子出生。

父母教育孩子,不做嘮叨爸媽,那就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就事論事,切不可翻舊賬。

翻舊賬就是在一遍遍帶孩子重溫錯誤,一遍遍強調「你可真差勁」。這會給孩子造成極大的挫敗感,降低他們的自尊水平和自信心。

父母翻舊賬次數多了,嘮叨多了,再也無法忍受的孩子就會表現出一副「反正我在你們眼里一文不值,還管我干什麼」的架勢,當矛盾升級,叛逆升級,再想挽回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與孩子的溝通,是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因為語言不僅僅包含內容,還在傳遞父母的態度和語氣。

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溝通氛圍和感受,再好的內容也無濟于事。

作者:等風來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向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干貨。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