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你可以做生氣的小孩、真實的小孩、走自己路的小孩,唯獨不要做

你可以做生氣的小孩、真實的小孩、走自己路的小孩,唯獨不要做
2023/02/06
2023/02/06

生活中,很多家長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是否懂事。

「你家孩子真乖呀!」

「你要做一個乖寶寶!」


「乖」和「懂事」是家長對孩子最高的贊譽,很多父母,都想要一個乖孩子。



然而,好的教育,絕不是養出一個「乖」孩子,越乖的孩子,長大后越痛苦。


心理咨詢師告訴我,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了心理問題較多。


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愿、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內心壓抑十分痛苦。


越乖、越懂事的孩子,

越讓人心疼


一個早早就懂得乖巧、懂事的孩子,總會有著超越他們年齡的「善解人意」。


明明想要的玩具,卻說不喜歡;明明想玩的游戲,卻說不想玩…


情愿壓抑自己真實的天性,只為博得成人的贊許,這種偽裝起來的「乖」孩子,著實讓人心疼。


記得一年的暑假,6歲的侄女住在我家。她和我3歲大的女兒天天「膩」在一起,一會玩過家家,一會畫畫,倆姐妹經常玩的廢寢忘食。


某天的下午,我帶著姐妹倆去游樂場玩耍,見到一位老奶奶在場地邊售賣卡通氣球,倆姐妹看見氣球那個興奮勁,別提有多麼的夸張。



我告訴她們,等會玩完的時候,若老奶奶沒走,就給你倆一人買一個。


半個小時候后,閨女跑到我身邊說想回家,我一猜這小機靈鬼,肯定是想要起球了,見到她倆渴望的眼神,我默許的點頭了。


倆人在得到我的默許之后,高興地跑去選自己喜歡的氣球。姐姐選了一個Kitty貓氣球,妹妹選了一個恐龍氣球。


正當兩人高興的走著的時候,姐姐手中的氣球不小心飛走了。


我跟侄女說,要不要再買一個,她連忙擺擺手說不用了,反正我也不喜歡那個氣球。


看到侄女這樣淡定的看待這件事情,我當時也沒在意,帶著姐妹倆去逛超市了。



晚上睡覺的時候,待她倆鬧騰完了,我進屋打算給她倆蓋上被子,卻發現侄女在床頭正傷心地落淚。


那一刻她雖然沒說什麼,但我懂她傷心的原因。因為我從小也是一個試圖以懂事來討好成人世界的孩子,我明白她的委屈和傷心。


乖孩子比一般同齡孩子更加敏感、脆弱,她們更懂得觀察別人的情緒。


面對這樣的乖孩子,父母要多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情感上的回應。


別讓孩子為了成人眼中的「懂事」,而隱藏自己的真實需求,懂事的孩子,總是乖的讓人心疼。



最珍貴的教育,

是讓孩子可以做自己


生活中,越是懂事的孩子,家長越應該多加注意。


要多份細心,觀察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要等到孩子大了,心理出現問題了,那時悔之晚矣。


為了避免養出被迫「懂事」、「乖巧」的孩子,這幾點家長要注意:


1、不過度控制,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


蒙台梭利博士指出:「誰若不能獨立,就談不上自由。」


孩子一出生,生理的各項功能尚未健全,心智也還沒有成長,當然無法獨立生存,他必得靠著成人的照料,提供給他生存的必需品,才能一天天長大。



隨著孩子的一天天長大,一步步地會爬、會走、會跳,渴望脫離大人的擺布,使用自己的雙手去觸摸這世界,以自己的雙腳走向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這不僅是孩子天天心里想把自己「變成」大人的一種向往,而是所有生物自然發展的內具力量。


而我們成人,卻總覺得孩子還小,事事都為之操心,怕他磕著、傷著,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喜歡替孩子做主、事事包辦。


這個不行、那個禁止,這樣很容易破壞孩子身心發展規律。


多鼓勵孩子嘗試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像蒙台梭利博士所說的那樣,永遠別去幫一個孩子做他自己覺得能搞定的事情。



成人幫助孩子獨立地原則是什麼呢?


耐心等待生命之初的身心發展到協調的緩慢過程。 充分了解嬰幼兒發展的特征與法則。 努力不懈的以「為嬰幼兒準備豐富與多元的環境」為己任和樂趣。 接納孩子本來的生命特質,不強求、不比較。 信任孩子的能力,尊重其發展的個別速度,不嫌棄、不拔苗助長。


作為成人,我們要時刻記住孩子們心底地吶喊:


我聽了,就忘了;我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2、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關注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愛。每一個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關注。


有時候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情感支持和回應,就換了一種方式去「索取」,他們壓制自己的真實需求,變得乖巧、討好成人,以此來尋求父母的關注和重視。


這兩天被一個新聞感動到流淚了。


一個六年級的小女孩,因為被班主任叫了一聲「 寶寶」,突然忍不住哭了起來。


原來是因為,爸爸媽媽失婚了,而且經常在外地工作,從小到大爸爸媽媽從來沒有叫過她「寶寶」。


老師是第一個叫她「寶寶」的人,這一句「寶寶」就像及時雨,滋潤了孩子心中渴望被愛的那片心田。


哪個孩子不希望得到父母的愛呢? 缺愛的孩子,即使再優秀,內心之花也無法快樂綻放。


唯有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和關注,孩子的內心才會充滿安全感,他的人生才會活出真我。




3、鼓勵孩子表達真實情緒


6歲前的孩子特別愛哭鼻子,而孩子的哭往往是父母最為頭疼的問題,沒有之一。


生活中,絕大多數家長,都見不得孩子哭。有的家長為了制止孩子哭,就會一個勁的呵斥著:不許哭,憋回去,再哭就不理你了,讓你哭個夠。


孩子能夠在你面前哭,說明他對你有足夠的安全感,知道你會對他的情緒照單全收,全盤接納。


客觀來講,哭和笑都是正常的情緒流露。孩子的哭,只是TA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一般孩子到了3-6歲的時候,會開始有自己的獨特想法和見解,這時候對待很多的事情都是帶著自己的感情色彩的。


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情緒,主要表現為易沖動、易感染,他們對情緒的控制能力不強,生活中我們常見孩子一會哭一會笑,原因皆是如此。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對情緒的控制能力也會逐漸增強。



孩子5歲之后,學會了調節自己的情緒,有的孩子會用一定的「小心思」來掩飾自己的真實情緒。


這個時候,作為父母,一定要細微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鼓勵孩子說出自己心里真正的想法,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并告訴告訴孩子怎樣去正確的應對自己的情緒。


孩子的童年本應是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一個孩子最好的狀態應該是想哭就哭,想跟父母撒嬌就撒嬌。


告訴孩子:你可以做生氣的小孩、真實的小孩、走自己路的小孩,唯獨,不要做一個太「乖巧」的孩子!

*每日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成長交流平台,一個有內容、有深度、有溫度的公眾號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