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育兒有3種方式看似認真教育、實則挖坑給自己跳,記得別再用了

育兒有3種方式看似認真教育、實則挖坑給自己跳,記得別再用了
2023/02/16
2023/02/16

文/蘭媽談育兒

如果你想孩子成為順從守規矩的人,就不停地采取壓服手法,但如果想讓孩子獨立且具有批判、和思考的想象能力,那就需要采取能加強這些能力的引導方式、和智慧品質了

朋友倩倩,和她的丈夫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通過重點大學畢業,的確因讀書帶來了頗多好處

招聘崗位、升職加薪、再到 成家立業,可以說,名牌大學的畢業證書就是他們成為更好自己的助力點

所以,倩倩有了女兒之后,面對比之前還要激烈的 學習競爭環境時,她早早地就加入了雞娃大軍

從幼兒園開始,小班學認數、中班學識字、大班學寫字

為了更高效地學好知識,倩倩一直都要求她女兒做到「 今日事,今日畢

一旦發現有拖拉、不自覺或者偷懶的情況,就會馬上指出問題所在,再配上 對應的懲罰作為牽引

比如,如果沒有好好練字,就一周不給吃零食、一個月不看電視、半年不準去游樂場

因為害怕、所以不敢不聽話,這種比較嚴厲的 管教思路,在整個小學的 踐行效果還是特別不錯的

而大家也都一致認為,那些從小 名列前茅的孩子將來會一路 飛黃騰達,可事實并不是絕對的

倩倩說,女兒上國中之后遇到的班主任特別嚴格,每次開班會都強調:「成績差的學生和學習好的學生,未來會過上窮與富的兩種人生」

這種勉勵居多的教育,曾經讓倩倩女兒很不適應,好幾次想跟媽媽述說委屈,可一向優秀慣了的倩倩并不能理解,還總是「學不好習,別找那麼多借口」

就那樣,一向 名列前茅的好成績,就在各種不適應的壓力、和情緒下漸漸產生 厭學心理

大部分的放學時間里,只要倩倩不在身邊 催促、提醒,那孩子幾乎就過著典型的躺平生活

書包往沙發上一扔、二郎腿一翹、小音樂一聽…

而看起來 悠哉悠哉的生活,自然是少不了一頓批評教育

之后的狀態呢?即便是寫作業了,那也是不會的題全部略過、根本懶于思考動筆

倩倩看到她女兒如此,直接被氣到快要抑郁了

其實,教育從來都不是一條簡單的路

像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某一個階段表現得優秀,就可以一直優秀下去

這樣的想法純屬就是自我僥幸、也是缺乏教育認知

那些小時候學習成績還不錯,長大后就出現 嚴重叛逆、和 厭學心理的娃,自身狀況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很大一部分也是在于家長一直在做「無用」教育

比如,有3種育兒方式看似認真教育、實則就是家長在挖坑給自己跳:

01

不停地講道理

有一個4歲女孩,平時比較活潑好動,一看到新鮮的東西小手就想摸一下、碰一下

媽媽知道自己女兒的性格,幾乎每天都在重復大道理:「不要亂摸亂碰」、「你要愛護家里的每一件物品」

可惜,女孩并沒有聽進去,似乎把媽媽的話當成耳邊風

有一次,奶奶過生日

媽媽特意定了一個大蛋糕,還專門囑咐女孩:「這個蛋糕是送給奶奶的,不能動」

過了幾分鐘,媽媽還是不太放心,于是又把蛋糕拿到房間放在高高的地方

她以為「女兒夠不到蛋糕,蛋糕就安全了」

不曾想,這個動作讓女孩認為「媽媽就是偏心、就是壞,把蛋糕放那麼高,就是不讓我吃」

越想心里越不舒服,女孩的 醋壇子一下被打翻了,她開始一個板凳加一個板凳,實在夠不著就用掛衣桿去移動蛋糕

剛在廚房忙完的媽媽趕來看到這一幕,趕緊制止并嚴格批評

女孩被批評后,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帶著記仇的口吻說:「哼,不讓我吃,大家都別想吃上蛋糕」

那一刻,媽媽特別不能理解:「為什麼女兒的想法如何灰暗」,她嘗試著跟女兒講道理「你不能這樣想」

可結果劣跡斑斑,孩子根本聽不進,還認定媽媽就是 偏心、不愛自己…

這件事情讓當事人媽媽很是苦惱

她在后台私信這件事情后,我從中提取了一個重要信息:跟孩子講道理或許是一種「無用」教育

講道理之所以「無用」,我認為并不是道理本身沒有道理,更多的是爸爸媽媽所講的道理孩子根本就聽不懂

舉個例子,媽媽告訴4歲女兒「這個蛋糕是給奶奶的,你不可以碰」

孩子能知道蛋糕一碰就會變形,能理解蛋糕是用來 紀念、創造儀式感,并且大伙一起共同分享美味的嗎

不,對于一個4歲孩子來說,他們只會 片面地認為「媽媽越是不讓我碰,就越是害怕我吃蛋糕」,這才是屬于小朋友年紀里該有的想法

而在這份溝通清單里,家長的道理也只適用于成人的理解

倘若我們告訴孩子:「寶貝,今天是奶奶過生日,這個蛋糕交給你來保護,千萬不要讓它被破壞了,因為晚上我們還要慶祝、一起分蛋糕呢」

這種講道理方式孩子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也更愿意接受呢

所以,和孩子講道理一定要用他們聽得懂的方式去表達

02

動不動發脾氣

為什麼爸爸媽媽跟孩子講很多大道理,最終的結果都是雙雙慘敗呢

我見過有些家長跟孩子說話的語氣太狠,眼神中還帶著一些兇神惡煞

鄰居男孩安安,今年是一名初一學生

從小跟奶奶生活在一起,因為老人的養育多過于溺愛

安安從初一上學期開始,就沉迷上玩手機游戲,放寒假那段時間,除了每天吃飯的時間都躺在床上打游戲

一個假期下來,安安的心態散了、學習成績 大幅度下降

老師也把這件事告訴了安安的爸爸

爸爸第一時間打電話 批評責備,并警告說「你如果不好好學習,每個周上學不給零花錢,在家里也不準吃飯」

這份教育威脅很明顯對孩子不管用,安安依舊沉迷打游戲,甚至還逃課不上學

有了幾次的明目 張膽挑釁,老師再次找到家長說「如果下學期繼續沒有改變,就會開除安安同學」

為此,安安的爸爸媽媽還從外地特意趕回家

他們深知打罵教育對一個跟自己一般高的孩子,已經不管用了,在接下來的教育里也盡可能地以講道理的方式去感化孩子

可安安的爸爸是個 急性子,話不過三就帶著情緒,說話時神態 充滿憤怒、甚至語氣也特別兇狠

安安曾私底下向奶奶求助:

「爸爸總說跟我講話不聽,那是因為我害怕,他說話的神情太憤怒、語氣太兇狠,仿佛下一秒都要揍我一頓,我時刻都防備著,哪里有心思再聽進他們的話」

這件事也讓發現了第二個「無用」教育,那就是對孩子動不動發脾氣

小孩子的大腦發育還不夠完善,他們不能完全理解 大道理的同時,在認知能力方面還有著一定的 局限性

比如,年齡小的孩子他們對時間概念存在 認知不足,你跟他們說「今天的懶惰,是為將來的貧窮買單」,他們肯定是不能理解的

如果家長不及時糾正這種「無用」教育,那可真的是在挖坑給自己跳了

要知道,隨著孩子的年齡逐漸增長,他們的 叛逆心理也會越來越嚴重

慢慢地,孩子對父母的 依賴、需求也會逐漸淡化,待孩子心中不再有爸爸媽媽的位置時,他們就像是一只關在籠子里小鳥,飛出去就再也不回來了

因為對于孩子來說,離開爸爸媽媽的 批評嘮叨、神情兇惡,就是他們解脫心情、獲得新生的開始

所以,不停地講大道理、和動不動發脾氣對孩子的影響根本就是「無用」的

03

刻意營造感動

還有一種教育方式,和不停地講大道理、動不動發脾氣相比,雖然存在一定的效果,但最終還是屬于「無用」教育

它就是刻意營造感動

單親媽媽曉曉,就陷入了這樣的「無用」教育

曉曉經歷了一段失敗的婚姻后,就開始一心撲在事業、和女兒的教育上

每天 早出晚歸、拼命賺錢,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女兒可以生活得更好一些

而歷經了人生各種艱苦的曉曉,也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女兒身上,她最不愿意看到女兒走自己走過的辛苦路

所以,培養女兒讀書成才就成為了唯一的心愿和目標

每天安排大量輔導班、課后還有很多練習題等著去做,如果偷懶了,就會被指責「我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好,如果再不努力怎麼對得起我的這些付出」

女孩本來就是比較懂事的性格,聽到媽媽如此說,也算是比較爭氣,好幾個夜晚都在熬夜奮斗

可學習終究是需要 勞逸結合、更需要從小目標慢慢突破大目標, 馬不停蹄學習的結果,最終只會迷失自己、并喪失自信

大概也是從國中開始,曉曉女兒的學習成績開始 一落千丈

也因為媽媽給她定的目標太大,平時看不到希望的努力,就化作一份又一份自卑種子深埋心底

等到和同學拉開差距后,孩子索性不學了,她覺得「自己怎麼努力都沒用,還不如不努力」

這件事讓曉曉很憤怒,她知道曉曉是一個懂事女孩,刻意營造的感動或許能帶來一定激勵效果

她告訴說:

「我對你的要求也沒有那麼高,只希望你能做到認真努力、做好你自己該做的事情」「看看這些年,為了你的學習和成長,媽媽放棄了升職加薪的機會,也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如果你再不好好學習,那媽媽還有什麼努力的意義」…

一番刻意營造的感動氣氛,可以說孩子未感動、倒是把媽媽先感動了

可女孩這次再也沒有了之前的 積極動力,她一臉挫敗地說「對不起,媽媽,我真的學不動了」

聽話女兒 有氣無力的聲音,曉曉才明白,原來那些年慣用的「感動營造」根本就是無用,所帶給孩子的積極也不是動力,而是屬于道德綁架的心理壓迫

因為不好學學習就是對不起媽媽的辛苦努力,所以才會逼自己努力上進

可人總是疲憊的,孩子也是如此,他們的 承受能力甚至遠遠不如家長

可見,刻意營造感動真的「無用」

它是從心靈上慢慢打壓,尤其是「學不好就是對不起爸爸媽媽」的自責想法,根本就是一股邪惡的力量,慢慢侵入孩子內心讓他們自卑內向、甚至失去前進的勇氣

而學習呢,從來都是一件積極而輕松的事情,家長大可不必去逼迫、甚至打壓孩子

只有讓孩子對學習產生積極、和興趣,自主的 積極性上進心才是突破一切困難的最佳狀態

那麼,關于認真教育孩子這件事家長還有哪些不一樣的方法與技巧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