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對教材的過度敏感, 印證了那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從插畫事件后,語文教材的選文內容,成了家長關注的重點。
雖然個別提議, 有「捕風捉影、聯想過度」的嫌疑,比如「小荷才露尖尖角」,但從另一角度看,家長積極參與督促工作,對教育的發展并無壞處。
而當有家長對《水滸》提出質疑,并要求教材刪除時,很多家長終于坐不住了: 「差不多得了,沒完沒了!」,對此,官方也作出了回應。
《水滸》被家長質疑「危害青少年」,要求課本刪除,官方回應來了
語文教材的調整,是所有教材中關注度最高的,因為語文教材是實際教學中的使用率最高, 課本中的課文,甚至標注都是學習、考察的重點。
而學生要對這些文字,掰開了揉碎了去理解,因此課文的內容必須嚴格滿足要求,既要有教育意義,又要適合對應年級的學生,去理解和學習, 最好還是經典中的經典。
雖然要求很苛刻,但滿足條件的文章并不少。順應時代發展和家長們的建議, 有關部門對教材內容也進行過多次調整。
比如許多家長都很熟悉的,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就因為其父親角色違反交規,恐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而被教材刪除了。
但并非家長的所有提議,都是中肯、合理的,就比如同朱自清的另一篇文章《荷塘月色》, 一篇唯美的課文居然被家長質疑「低俗」?
只因為其中有一句 「猶如剛出浴的美人」,就被家長貶低至此,和「停車坐愛楓林晚」的遭遇如出一轍。
當然,這種思想偏激的家長只是少數,多數家長對此都能理智看待。不過一位家長對《水滸》的指責, 卻徹底惹毛了那些理性的家長。
浙江一位家長稱:自己對中小學生讀《水滸》這件事感到深深的不安, 文章中的武松、李逵、宋江都是「人渣」,內容也不符合邏輯,甚至血腥暴力,應該從課本和中學生推薦讀物中徹底刪除!
具有爭議性的內容是否應該納入教材?看看官方怎麼說
更令人無奈的是,這位浙江家長還稱:應禁止任何學校向學生推薦《水滸》作為課外讀物。在他口中, 四大名著成了「毒」小說。
對此, 再理性的家長也坐不住了,《水滸》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無論地位還是價值,都不容置疑,根本沒有這位浙江家長說的那麼不堪。
這篇文章作為教材節選和必讀書目推薦,是很多學生喜歡的讀物, 也是家長心中的經典佳作,怎麼能如此「玷污」。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對此作出了回復:首先,官方對家長關心教育事業發展,表達了認可和感謝,同時也對家長的質疑進行了解答。
教材的編寫,是絕對嚴肅且嚴格的,作為學生的學習工具,只有教材的質量得到保證,學習問題才能讓家長心安。
而《水滸》之所以能被編進教材,同時還能作為課外推薦讀物, 原因有如下三點:
首先, 是其文學價值。作為歷史上第一部白話文長篇小說,內容、結構和寫作手法都值得學生閱讀、學習,是提升學生語言水平的佳作。
其次,《水滸》可以教會學生用批判的思維閱讀文章。收錄在九年級教材中,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學生, 需要價值引導的學習,同時也需要批判性閱讀思維。
最后,是《水滸》其本身的教育價值,該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豐滿, 優缺點并存,就像現實社會,也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世界是多樣的,學生的教育也該是如此。
面對是是非非,家長和老師對學生的教育, 不能通過讓他永遠不接觸「非」的那一部分,就能保證他不受影響。
寫在最后:
正相反,這樣的教育, 只會讓學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教育的初衷不受保護,而是教會給他們判斷對錯,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學生學會自主判斷,對于他們樹立正確價值觀,占據主導作用,與此同時, 閱讀的重要意義也是不可取代的。
因此,學校給學生推薦適合的數目,既是引導也是幫助,幫助學生提升語文成績的同時,還能鍛煉他們的理解能力和判斷力, 這種教育成果,對于學生的一生,都是受益匪淺的。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