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而在網暴的世界里,每一個網友都難辭其咎。
在汶川地震中,她幸免躲過死神,但在網絡世界里,她卻沒能躲過。
26歲的四川女孩 牛鈺 ,妝容精致,樂觀向上,笑容里也帶著感染力。
但實際上,她是汶川地震的幸存者,11歲那年經歷的那場浩劫,她在廢墟下埋了三天三夜,最后只能以失去右腿來保存性命。
而15年后,她靠著一條機械小腿自信地走在大街上,甚至走上了上海時裝周的T台上,自信和氣場甚至不輸任何一位模特,并也因此被大家熟知。
生活中,牛鈺酷愛攝影,和其他女孩一樣,也喜歡漂亮的衣服,看得出來,即使是缺了一條腿,但并不影響她對生活的熱愛。她在短視訊平台上還收獲了幾十萬的粉絲,就是為了讓更多人里了解殘障人群體。
不過,就是這樣如此勵志的女孩,最近卻自述遭遇網曝,在她公開的私信和評論紀錄中,部分網友對其進行了極其惡毒的侮辱謾罵,語言實在是不堪入耳。
其中有人說:「 一大早刷到你的視訊真的心情不好 」、甚至有人還直言「 活該少一條腿 」。而牛鈺在回應這些私信時,也是態度積極樂觀,表示「沒腿的話,那就聽一首歌,看一本書,睡一個好覺。她還表示生活本就是有各種各樣的可能,別人永遠都無法定義你。
看完這樣的信息,我真的很欽佩這位女孩,平心而論,如果是我的人生遭遇這樣大的變故,我都不一定能像她一樣如此樂觀坦然。
網絡暴力,是人心的惡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它指的是通過網絡來實施的攻擊行為,比如語言侮辱、惡搞照片、傳播謠言等。
在這個人人手機、個個低頭的時代,未成年人也不可避免地與網絡進行接觸。而最令人惶恐的是,網絡亂象也對未成年人發起了攻勢。
《2022中國游戲產業未成年人保護進展報告》顯示:我國19歲以下的網友規模達1.86億人,其中9歲及以上未成年人手機持有率達到97.6%。
而一項針對中國2000名社交媒體用戶的調查發現:大約有40%的網民經歷過某種形式的網絡暴力,幾乎一半的人經歷過焦慮,有42%的人經歷過失眠,32%的人則是會抑郁,有16%的受害者有過自盡的傾向。
近年來,發生過的每一次網暴都令人觸目驚心。而網曝的惡劣程度也遠遠超乎想象,從 尋親的劉學州到粉紅色頭髮女孩鄭靈華 ,都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受到侵害可以打110來報警尋求幫助,那麼在網絡世界里呢?
一位高中生,因玩游戲而被隊友謾罵,感覺自身受到羞辱,便有了跳樓輕生的念頭,這并不是電視劇里的劇情,而是真實發生在生活中的場景。
上海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熱線的心理專家,宋婭茹表示:在她本人接觸了多例遭遇網暴的案件中,大多數都是 青少年 ,受到傷害不知如何應對。
尤其是那些不懂得相關心理保護知識的孩子,在面對網絡暴力的時候,更是會很難處理,更不排除最終會走上極端。
那麼作為父母,當孩子遭遇網絡暴力的時候,應該怎樣去施以援手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孩子在遭受網絡暴力時的心理變化。未成年人在遭受網暴的時候,一定是他所重視的東西被網絡集體否定,并帶有惡意中傷的言論,也正是出于這樣的心理變化,當孩子面對網絡的惡意否定時,因無力應對網絡的口誅筆伐,最后只能通過破壞或者毀滅自己來脫離這種外在的進攻。
在得知未成年人遭受網曝的心理后,如何幫助他們應對網曝呢?
其實要做到三個內容:
認可
傾聽和接納是每個人非常基礎的要求,能暢所欲言的家庭關系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最好支柱。
對于孩子遭受網曝的過程要有清晰的了解,了解所做的事情,發表了怎樣的言論。當然也不能盲目地贊揚孩子「你是對的」,而是要中肯地梳理。
對網暴者正確認識
還記得在電影《倚天屠空記》中的一個片段:張無忌的父母被五大幫派逼上武當,在母親臨死的時候告訴年幼的張無忌:你要記住這些人的樣子,他們每個人的臉上都沾滿了你爹的血......
所以父母也要讓孩子懂得,網暴者是怎樣的一群人,幫其分辨清楚自己是否需要這樣一群人來認可自己的價值觀。
告訴保護自己的途徑
「最好的回應就是不回應」。
未成年人在上網的過程中首先要有自我保護意識,如果在網絡過程中,經常被謾罵、恐嚇,那麼最忌諱的就是和網暴者辯論或者對罵,這樣只會招來更多的圍攻和羞辱。
當然,未成年人一旦感覺自己確實受到了傷害,可以 求助家長、學校、12355平台,還可以通過法律維權,或者是向專業的心理咨詢師輔導。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隔著屏幕發生的字句,雖然無實質性,但造成的威力卻可以成為凌遲的刀,傷透他人的心;也可能是懸頂之劍,隨時讓人喪命。
因此,遭受網曝的人群,只要是我們伸出援手拉他們一把,他們就有力量掙脫網曝的黑手。
而對于那些網曝的人,也要對自己在網絡中的一言一行負責,否則網曝的回旋鏢終將會回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