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一條很暖心的視訊。
今年7月份,大陸一個小女孩犯錯挨批後,她錄了一段檢討視訊。
小女孩看著眼前怒氣衝衝的媽媽,眼淚就嘩啦啦不由自主地落下來,她邊哭邊說:
「 媽媽,我愛你的時間,比你愛我的時間要久。
你從二十幾歲開始愛我,可我自從出生就愛你。你只能愛我五六十年, 可我卻能愛你一輩子。」
質樸又真摯的內心獨白,一下子就戳到了心窩子!
這更讓我們深思:孩子犯錯時,到底要怎麼做。
許多家長說過 :「孩子吼一下打一下沒事的,過幾天就忘了,這麼小會記什麼仇啊?反而以後會感謝父母的嚴厲‘教育’!」
即使把最壞的一面留給了孩子,但孩子卻從來不記仇。
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父母吼罵,孩子不是不記仇更多的是無可奈何!
曾經一位爸爸輔導孩子數學作業的視訊刷爆朋友圈。
眼看著陪寫作業的爸爸情緒即將失控,兒子可憐兮兮地一邊寫作業一邊小聲地安慰爸爸:
「爸爸,你別吼我了。」
「寶貝會寫,會寫。」
「哇,給爸爸鼓掌......」
小男孩為在輔導自己作業的爸爸鼓掌,拼命在安撫他的情緒。
那個討好的小眼神,弱小又無助,實在讓人心疼啊。
涵涵媽曾與我分享吼罵孩子後一些令她不解的事情:
「上週一因為涵涵起床磨蹭,我吼了他一頓,還狠狠打了他的手掌。誰知道晚上下班回家,他在門口接我,然後要我抱,跟我道歉,讓我別生氣。
我其實挺內疚的,兒子是在極力奉承我,目的就是讓我少發脾氣……而我卻不知道怎麼去改變……」
在電影 《你是好孩子》中我也看到這一幕, 小彩音的家庭氛圍窒息,每天都會被媽媽吼罵,她小心翼翼地活著,拼命去討好媽媽。
她喜歡唱歌,在看動畫片時很開心卻只動嘴不敢真的唱出聲音來;就算是別人搶奪了嬰兒車,她也害怕為自己辯駁;她會經常因為犯了一點小錯,而瑟瑟發抖,害怕遭到媽媽吼罵。
在這樣沒有安全感的環境下,孩子心理波動很大,他們會變得敏感失落。
當被父母吼罵時,他們會懷疑是不是自己做錯了?是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才惹媽媽生氣的?他們在父母面前不敢發聲,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慢慢地孩子變得膽小自卑,缺乏自信,不敢表達,不敢反駁,受到委屈也不敢做聲。
很多家長把孩子的不記仇當做「沒心沒肺」,以為孩子都是轉身就忘的,其實不然。
因為這時候的孩子,還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必須依賴父母生存,無法對抗,也不敢對抗,只能獨自默默忍受。
只有當孩子到了青春期,有了「底氣」開始與父母「對打、對罵」時,父母才意識到「吼罵」的教育方式絕非正確的方式!
父母對孩子的吼罵成了他們的童年陰影!
父母的吼罵教育,對孩子的傷害遠比想象中要大!
陳喬恩就在節目中,說出隱藏在自己心中多年的童年傷痛,母親長期以來對她的責駡,現如今都讓她依然感到恐懼。
談及母親,她坦言說:「我覺得我媽比鬼還可怕。」
有一次數學考了二十多分時,被母親就用枯樹枝把手打出血,生理期時不敢跟母親說,怕被罵。
父母長期以來的這種語言暴力帶給孩子的心理創傷,並非是外在的成就與榮譽能夠掩蓋的,反而會形成強烈的刺痛感。
著名的央視主持人董卿,40歲提到嚴厲的父親還會失聲痛哭。
不許照鏡子、不讓媽媽給她做新衣服、每天要到操場上跑1000米,要背詩背古文,甚至讓她一度懷疑自己是否是父親的親生女兒, 這些童年陰影影響至今。
記得我的一個心理諮詢師朋友就曾分享找她諮詢心理問題患者的變化:
「現在的孩子學業壓力有多大?有多焦慮? 以前來我這裡看焦慮症的人,都是成年人、大學生,而現在大多數卻是小學生。」
「老師,我的孩子為什麼每天喜歡啃指甲,都啃到見血了,還在啃……
老師,我的孩子總是喜歡用筆尖在手上劃出一道道傷口……
老師啊,我的孩子一到考試就緊張到滿頭大汗……
因為孩子焦慮,這些行為能解壓呀!為什麼原本天真活潑的孩子會變成這樣? 家庭、學習給他們的壓力太大了。」
所以,給父母們的建議就一個:自己的孩子自己愛,多一些關心,少一些吼罵。
童年的時光很短暫,快樂無比重要,直接影響一個人未來的幸福度。
下一次,我們在發火之前,試著跳出來,去抱一抱那個孤立無援的孩子吧!
整個社會壓力已經夠大的了,我們不做孩子溫暖的港灣,他們還能到哪裡來撫平內心的焦躁呢?
有的父母在等孩子一句道謝,有的孩子在等父母一句道歉,或許最終彼此都不能得償所願。
語言是有能量的,積極的溫暖的語言能讓孩子變得自信、樂觀。
孩子的內心其實很真實,也很善良,愛孩子就從好好說話開始。
作家馮塵說過: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相互滋養。我原本以為自己為你付出了一切,到最後才發現,成全的,原來是我自己。」
少一些吼罵,多一些溫情,因為有太多親子衝突需要平等地溝通,來重建對孩子的信心,緩和好親子關係。讓每一個孩子身後都擁有一個安全、溫暖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