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朋友,和老公兩人都在北京的大廠上班。
生娃以后,她幾經思慮,還是放不下好的工作機會,選擇了回歸職場。
婆婆過來幫忙照看孩子待了一年,后也因為老家各種事情不得已要回去。
孩子怎麼辦呢?
小兩口沒時間沒精力,孩子只能跟著阿嬤一并回了老家。
雖是自己做的選擇,但畢竟是無奈之舉,每每聊起這事,朋友言語間都滿是心酸:
她說,總在網上看到什麼 「孩子跟誰睡就跟誰親,誰帶就是誰的孩子」,以前總覺得是悖論,現在想想,可能是真的!
「跟誰睡就跟誰親」,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呢?
心理學中有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 「印刻效應」。
早在1910年,德國行為學家海因羅特在一項實驗中發現:
剛剛出殼的小鵝會把它第一眼看到的事物當做媽媽,并本能地跟隨它,而這些事物可能是一只狗、一只貓,甚至是一只玩具鵝。
後來,這種現象被奧地利的生物學家康德拉·洛倫茲稱為「印刻效應」。
他還專門通過實驗進一步驗證:
如果剛出生的小鴨子第一眼看到的是他,那麼在遇到危險的時候,也會向他尋求幫助和庇護,而不是鴨媽媽。
將這個現象引入到嬰幼兒身上,其實就是,在成長初期階段,孩子會對那個貼身照顧他的人產生情感依賴。
尤其對3歲以前的孩子來說,睡覺的時候是最有安全感的時候,這個時候誰陪伴著他,他就依戀誰。
其實啊,陪睡也好,陪玩也罷,都是和孩子建立親密關系的重要方式。
妳不能否認,陪伴他睡覺和玩的人,更容易和寶寶建立起安全的親密關系。
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講,孩子跟誰睡就跟誰親、誰帶就是誰的孩子,不無道理。
也許有人會說,我可是懷胎十月生他的親媽啊,這種情感聯結沒有人能夠比得上。他怎麼能跟我不親呢?
的確,孩子跟媽媽,不管是在身體上還是在心靈上,都有著天然的聯系。
當他還在妳的肚子里時,妳就是他安全感的唯一來源。
可是當他出生后,脫離了那個熟悉的溫暖的母體環境之后,他就需要通過媽媽的安撫、懷抱、哺乳、肌膚相親...來和妳再次建立新的連接。
陪伴孩子入睡、輕輕拍打他、唱首兒歌給他聽、給他一個溫暖的抱抱...有了這種情感交流的機會,孩子才會對妳產生依賴。
如果妳只是生了他,剩下的陪伴全都交予了他人,孩子又怎麼和妳建立依戀關系呢?
作家龍應台在他的《有效期內才是父母》一文中說過:
「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小孩兒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當妳不珍惜的時候,上帝就把這份甜蜜的禮物回收了。」
蛋蛋剛出生的那兩年,也是我公眾號剛剛起步的階段。那段時間,一邊照顧著高需求的他,一邊還要分出精力寫文章。
婆婆也是出于心疼,說不然讓孩子跟他睡,這樣我晚上還能休息得好點。
說實話,不是沒想過,但思慮再三,還是謝絕了婆婆的好意。
白天的時間,有阿嬤幫忙照看,有蛋蛋爸一起陪玩,可是到了晚上,幾乎就是獨屬于我們母女的親密時光。
我給他講故事,哄他入睡,傾注我全部的愛,讓他感受到滿滿的安全感。
孩子的確讓我的生活變得更辛苦了一些,但是每天最治愈我的時刻,也是抱著他,看著他在我懷里或安穩睡覺或「奮力」吃奶的時刻。
「可是白天上班太累了,晚上孩子在屋里也確實睡不好,讓老人幫忙照看下,難道孩子就跟我不親了嗎?」
當然不是。
我們并不能把孩子和自己不親,完全歸咎于沒陪孩子睡上。
陪孩子睡覺只是一個很小的方面。
如果孩子沒和妳建立起親密關系,那麼一定是連日常優質的陪伴都沒有做到。
親子之間的關系有一個安全環路理論。
可以看出,孩子既需要妳支持他去探索、確保他的安全、分享他的喜悅、幫助他完成無法達成的事情(上方環路);
又需要妳保護他、安撫他、為他高興、幫他學會處理情緒(下方環路)。
不妨反思一下自己,這些事情是不是都能做到呢?
孩子跟我們的親密程度,無疑是跟時間有關的。但我始終認為,時間的長短并不是關鍵。
關鍵在于妳在有限的時間內,是否真正做到了走心的、有質量的陪伴。
我們之前提到過的「123法則」還記得嗎?
每天1次,每次20分鐘,和孩子一起做3件事(讀書、玩游戲、聊天)中的一件。
20分鐘而已,絕對拿的出來。而且,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看到成效。
再說句實在的,即便已重回職場,大部分人也并沒有被占據的毫無喘息機會。
有很多碎片時間,都是在刷手機時就悄然流失了。
所以,提升零碎時間的利用率,別說省出20分鐘了,2個小時都有可能。
午休時間,坐車的時間、等電梯的時間,都能被充分利用起來。
我常常把和朋友的聚會約在中午,而家里的日用品,孩子的衣服,大多數都是在上廁所、等電梯的時間買到的......
相信我,省下的時間,就足以和寶寶來一場親密的「約會」了。
當然,我知道,有很多人都跟我朋友一樣,孩子給父母帶,都是迫不得已的選擇。
仔細想想,孩子完全依戀我們,其實也就出生的頭3年。這正是我們和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建立親密關系的關鍵階段。
所以,如果有可能,我當然希望妳能把孩子帶在身邊。
3歲以前,盡量陪孩子一起睡,有時間多陪孩子玩。
就在前不久,朋友給我看了她寫在備忘錄里的「小作文」,還跟我說,決定把孩子接到身邊了,不想再讓這個遺憾延續下去。
只是擔心,不知道怎麼重新建立親子關系。
其實,在我看來,只要有這個心,優質的陪伴是能夠彌補錯失的時光的。
不過,妳需要這些建議:
①允許孩子依戀、思念之前的主要照看人,接納他的暫時拒絕。
孩子最開始和原有的照看者比如阿嬤,分開的時候,肯定是害怕的、焦慮的,是對于阿嬤有不舍的,也難免會說出「不要媽媽,要阿嬤」的話。
但是,不要因為這樣,就指責孩子或者是埋怨老人。
首先,孩子其實是可以和多個照看者建立安全依戀關系的,他信任阿嬤的同時,也能做到信任妳。
只要妳用心陪伴他,那麼他終會明白,父母是多麼重要的存在,有多愛他。
其次,阿嬤和我們其實是同一戰線的。想讓孩子感受到父母角色的重要性,還需要阿嬤在孩子耳邊「煽風點火」呢。
我們應當和老人保持溝通和交流,讓他幫我們「說好話」。
②不要隨意指責孩子原有的習慣,尤其在重聚后的前一年里。
和老人在一起久了,孩子可能會表現出一些妳不太適應或者不好的習慣。不要急著批評、指責、糾正,要給孩子適應的時間。
想要讓孩子信任妳,得先讓他感受到尊重。
更何況,越小的寶寶習慣建立越容易,只要我們保持好的習慣,孩子耳濡目染,慢慢就接受了也說不定。
③給予他細心的照料,增加和孩子肢體接觸的機會,比如溫暖的抱抱、睡前的相互依偎等。
孩子是非常單純的生物,通過肢體接觸進行的情感表達對娃來說超級受用,這會讓孩子更加清楚地接受到妳愛的傳遞。
就好像妳跟妳兩歲的孩子說,媽媽愛妳,他能聽懂啥?
但是妳給他一個抱抱,就不一樣了。
尤其是當妳覺得尷尬或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抱抱他,雖然并不會發生特別大的改變,但是他會瞬間柔軟。
最后我想說的是,不管是陪著孩子入睡,還是陪著他玩游戲、讀繪本。
只要讓孩子感受到妳的愛、關注和理解,和孩子「玩」在一起...
那麼妳們之間的關系就是健康而親密的,永遠不用擔心「孩子和我不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