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是用行動表達、用心感受。別讓我們的愛,成為對孩子的傷害。——派媽
網上有這樣一個問題: 當妳出現危險的時候,第一時間會去找父母嗎?
當我看到的時候,腦海里的第一個答案就是:當然會!但是網友的回答卻讓我大吃一驚。
很多網友都說:
「我絕對不會去找他們,因為他們根本不愛我,反而會在我需要他們的時候,一次又一次讓我失望......」
評論區也有父母們跳出來反駁:「自己的孩子怎麼可能不用心去疼、去愛呢?」
但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確實不能完全保證,自己所表達的愛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孩子也不一定接收到了父母完整的愛。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都有過「傷害著孩子卻不自知」的經歷,尤其是這4種「愛」,也許正在無形中讓妳的孩子慢慢「失望」。
01
愛帶著「附加條件」
父母們有時候所說的愛,總是會帶著要求。
比如:
考試考好了,媽媽才喜歡; 再不聽話,就不喜歡妳了; 考上好的大學,媽媽就答應妳的要求…
每一句話都在表達 「我愛還是不愛妳,取決于妳表現得好還是不好」。
這種愛并不能稱為愛,而是一場披著愛的「交易」,它就像馬戲團被調教的動物一樣,表現得好大家才喜歡。
孩子從三四歲開始,敏感神經發芽,就會有羞愧的感受,一旦孩子被「交易」,長大后只會變得討好和自卑。
奇葩說節目中有一位辯手曾經說:
自己一定要做到像「別人家的孩子」一樣,爸爸才會在暑期的時候對她好,她覺得自己必須達到父母的期待,才配得到他們的愛。
後來,她在情感中非常缺乏安全感,會特別在乎伴侶的看法,對方一不滿意她就覺得是在嫌棄自己。
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曾經說:
我們對孩子只有愛是不夠的,還必須無條件地去愛,我們要愛他們本身,而不是愛他們所做的事。
作為父母,我們要給孩子這樣一種感受:
無論孩子做了什麼,他都是我們的孩子,讓他有安全感。
永遠不要因為孩子做的事而讓愛打了折扣。
02
經常要求孩子,自己卻「破壞規則」
網上有這樣一個視訊新聞:
姐姐和弟弟因為一個英語單詞發生了爭吵,一旁刷手機的媽媽,聽見之后直接就指責姐姐:「妳為什麼不給弟弟講作業?」
但是女孩認為自己沒有做錯什麼,就和媽媽吵起來,結果被媽媽扇了一個耳光,還被斥責:「我說一句,妳頂十句是吧!」
視訊中爭吵的聲音越來越大,媽媽掐著女孩的脖子,掐完以后又去搶女孩的手機,指著她說:「天天玩手機,也沒見妳玩出個名堂來,有這個時間為什麼不幫幫妳弟弟?」
只聽見女孩回吼道:「憑什麼妳天天回家就知道看電視,對弟弟的作業不聞不問,我就應該什麼都做?」
通過這個視訊我們會發現,當 「父母不停地要求孩子,然后又親自去破壞這種規則」的時候,孩子必然反抗,因為這樣不對等的行為模式,更容易讓孩子「違背」父母的管教。
讓孩子失望的不是父母的要求,而是要求孩子一個樣子,自己的言行又是另外一個樣子。
教育并不是父母的一句「妳必須這樣做」就能成功的,而是用榜樣去征服孩子,讓他愿意被妳管教。
言行不一致,達不到讓孩子信服的資本,只有妳成為理想中的自己,才能有更多的能力去要求孩子。
03
甘愿做「盲人」,不愿去相信孩子
在抖音上看到一個視訊:
晚上,一個小女孩哭著來到爸媽房間,說自己被妹妹潑了一身的開水,父母非但沒有安慰,反而是質問她:「半夜三更,妳惹她做什麼?」
女孩大喊道:「我睡得好好的,她就拿開水潑我,怎麼成了我惹她了?」
爸爸說:「妳沒惹她,妹妹怎麼可能這樣,我看妳是不想考試找的借口,還誣賴妹妹!」
小女孩的想法是自己受到了委屈,為什麼爸媽不先關心自己的傷勢,卻一味的偏向年紀比較小的妹妹,還說自己要反省,爸媽說什麼都得聽著,別給自己找理由......
許多父母總是不由自主做了「盲」人,他們看不到孩子的內心,總用自己的思維去批判孩子的好壞。
不管孩子做錯事,還是沒做錯,父母都會用懷疑的態度去揣測,用高壓的方式去處理,強行給孩子一種 「妳明明有錯,還不承認」的感受。
父母打破了「信任」這道關卡,孩子就會失去自我。
父母的不信任,對孩子來說就是全然的「否定」,它會讓孩子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感,于是孩子就在尋找自我和反抗父母之間掙扎。
人類最本質的需求,就是渴望被相信,更何況是在自己心目中占據最重要位置的父母。
04
孩子需要父母時,他們不在身邊
其實對于孩子來說,父母對自己最大的傷害,不是吼和罵,而是在自己最需要父母的時候,卻沒人在他身邊給予力量。
當父母忽視孩子的需要時,總會在孩子脆弱的時候連擁抱都吝嗇,沒有父母撐腰的孩子,也更容易成為問題孩子。
最普遍的特征,就是在被欺負的時候,孩子會向內歸因或者替對方找理由,在該生氣的時候選擇委曲求全甚至討好對方。
久而久之,孩子會在社交中變得「不敢生氣」、「不敢表達自我感受」,甚至是失去自我。
我們要給孩子需要的愛,關注孩子的情感,而不是考量孩子做的事情符合不符合標準;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自己有沒有去破壞原則,而不是孩子有沒有做到。
不論孩子多大,父母都始終是他們的出路和幸福,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用自己的「手」把孩子推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