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是孩子最早的啟蒙老師,每一個言行舉止都在影響著孩子思想的形成。
那麼什麼樣的媽媽,對孩子影響最大,最受孩子歡迎呢?看完妳就知道了。
母親的含義是影響,對孩子的影響既有先天植入,也有后天滲透,并貫穿孩子身上的每一個細胞。
每一個孩子的人生走向,就藏在媽媽的教育和引導里。
什麼樣的媽媽,最容易教養出優秀、自信、陽光的孩子,又能和孩子建立親密有愛的和諧關系?
「嘴甜」的媽媽
不少孩子在家,聽到的不是媽媽的夸獎和肯定,而是打壓、批評、貶低。
聽多了,孩子難免會對自己失去信心,對父母失去愛心。
可是,如心理學博士威廉·杰姆士所說:「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和贊美。」
夸獎、贊美、鼓勵、欣賞……這些好聽的話,充滿力量和溫暖,不僅能滿足孩子的底層情感需求,還能造福一個家。
傅首爾在《親愛的小課桌》中,曾「瘋狂」夸贊一個孩子:
「妳媽媽怎麼培養出這麼好的兒子。」 「妳是最棒的。」 「妳太聰明了。」
正是這波「彩虹夸」,讓原本自卑的孩子一下子變得陽光起來,寫作業也充滿干勁。
有人說,媽媽的嘴越甜,孩子越優秀。
因為孩子對媽媽評論自己的話深信不疑,當他聽見的盡是贊美和肯定,對自己也更有信心。
就算日后遇到各種挑戰和困難,他也有足夠的力量去面對、克服,堅持不懈地度過難關。
「心大」的媽媽
之前網上有一份《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里面關于「小孩健康」、「小孩教育」是家庭最為焦慮的兩大問題。
擔心孩子學習不上進,怕他以后競爭不過別人……任何一件跟孩子有關的事情,擱在大部分媽媽身上,都像一座座大山壓得媽媽喘不過氣。
然而,媽媽的心越急,孩子越容易出問題。
一位知名心理咨詢師表示:如今很多患心理障礙的孩子,大多和高壓、焦慮的家教環境有關。
沒有一個孩子,會在媽媽無孔不入的「照看」下感到輕松,他只會覺得窒息。
唯有媽媽心大點,有些事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做到從容淡定,孩子才有機會按著自己的節奏,一步步長大成人。
就像黑幼龍的妻子李百齡那樣,看到兒子學習差、調皮搗蛋,她不慌不忙,耐心引導教育,最終把兒子從差生培養成「醫院院長」。
「心大」的媽媽,是孩子的寶藏。
她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時區,用合適的方式自由成長。
「示弱」的媽媽
「學霸」黨一桐在《超腦少年團》里展示了「40分鐘造一部手機」的技術,獲贊無數。
問起怎樣才能養出這麼聰明、懂事的孩子時,黨媽媽的答案是:
「黨一桐從小動手能力就很強,但是這個強是因為我們從小培養他的一個能力,就是我們喜歡示弱,讓孩子自己去動手解決問題。」
無數的家庭案例表明,媽媽越厲害、越強勢,孩子反而會變得更依賴父母,無法獨立。
如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所說:「因為我們成人的厲害,會變成孩子發展的天花板。」
高層次的「示弱」,不是「真軟弱」或「真無能」。
而是媽媽收攏起自己的翅膀,以「請幫我」代替「我幫妳」,給孩子展示自我的機會。
長期以往,不僅喚醒孩子主動獨立的本能,還能收獲他的信任,讓他靠自己的方式學會成長。
「會玩」的媽媽
認識一位媽媽,兒子已經14歲初二,可她看上去童心未泯、活潑有趣。
帶兒子參加「農活」的體驗活動,兒子看到現場人多,有點扭捏放不開,半天不肯光著腳下地。
她二話不說,卷起衣袖和褲腳,脫掉鞋子一腳踩進軟泥里,一邊吆喝:
「兒子,下來試試,妳沒踩過,體驗一下多一份樂趣。」
經不起她的「軟磨」,兒子總算愿意試一試,結果這位高個子男孩,還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
玩,歸根到底是每個孩子的天性。
愿意放下身段、陪孩子打打鬧鬧玩在一起的媽媽,絕對受歡迎。
在孩子看來,她有趣不無聊,可以像大姐姐那樣給自己關心和指引,又能像同齡朋友和自己互動玩耍。
有她的陪伴,生活處處充滿歡樂和驚喜,那些美好的日子,都將成為孩子美好的回憶,給自己鼓勵和動力。
「手懶」的媽媽
現實中,大部分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孩子明明可以自己刷牙洗漱,自己穿衣服整理書包,媽媽偏要大包大攬過來搭把手。
以為自己勤快點,孩子輕松點,長大會體諒媽媽的付出和犧牲。
結果習慣被照顧、被包辦的孩子,非但不懂得知恩圖報,還覺得媽媽所做的一切理所應當。
發現沒,越能干的媽媽,越容易養出「懶孩子」、「白眼狼」。
反倒是媽媽「懶」一點,孩子才能「勤快」起來,變得懂事能干。
像之前那位一放假,兩手一攤睡到中午的媽媽,不就把兒子「逼」成家務小能手,每天一早起來拖地、刷碗、做好飯等她起床。
所以說,只要媽媽夠「懶」,孩子就是來報恩的。
不要以為「勤快媽媽」就是對孩子好,有時候手懶一點,閑一點,孩子反倒變得懂事、優秀。
「認真」的媽媽
有一個媽媽,失婚后獨自拉扯三個孩子長大。
為了給孩子應有的生活和教育,她一天打三份工,竭盡所能找各種賺外快的機會。
與此同時,她還不忘學習,在擔任模特、老師之余,還堅持在學校攻讀博士學位。
雖然整個過程辛苦又拮據,但她的努力、上進和認真,給孩子做很好的榜樣。
3個孩子,從小就學會自己生活,獨立自主;長大后,個個都在自己擅長并喜歡的領域發光發熱。
這位強大的女人,就是世界首富埃隆·馬斯克的媽媽梅耶·馬斯克。
埃隆多次在公開場合中表示:自己的成功,離不開媽媽的影響。
正是媽媽的認真專注、堅韌自強,讓孩子看到榜樣的力量,有樣學樣。
所以別想太多,更別擔心自己努力工作沒辦法平衡家庭、愧對孩子,其實媽媽用實際行動去影響孩子,也是對孩子莫大的祝福。
「愛看書」的媽媽
還記得那位寫下《感謝貧窮》爆火的北大女孩王心儀嗎?
出身貧寒,生活拮據,小時候每天只能以饅頭、咸菜果腹。
但貧窮、苦難、艱辛,都沒能壓垮她,反而讓她奮發圖強,努力靠讀書改變命運。
而這,完全是受了「愛看書」的媽媽的影響。
雖然家里很窮,但媽媽常常提醒她和弟弟:好好讀書,才是窮孩子翻身的最佳捷徑。
媽媽不是嘴巴上講講而已,自己一有時間也會拿起書本,看到有用的知識,便主動和孩子們分享。
正所謂「讀書使人明智」,愛看書的媽媽,活得更通透充實,也能給孩子更好的引導。
一位從事教師工作多年的朋友說,那些喜歡學習,愛閱讀的孩子,不用猜,家里都有一個「愛看書」的媽媽。
有了媽媽的親身示范、帶動引導,孩子能在書本中找到成長的樂趣和動力。
無論以后去到哪里,孩子終歸錯不了。
「愛自己」的媽媽
有一個靈魂拷問,引發無數媽媽深思:
「如果媽媽連自己都不愛,何談愛孩子,何談尊重、理解和教育?」
很多媽媽總覺得,有了孩子后,一切都要以孩子為中心,什麼都以孩子優先。
可那份虧待自己、犧牲自己的焦慮和戾氣,換不來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反倒讓孩子感到壓力:
媽媽這麼生氣、焦慮,都是我的問題。
所以,教育專家孫瑞雪提醒媽媽們:「真正的好媽媽,是先學會關愛自己。」
看到好吃的,可以先滿足自己的胃,然后再和孩子分享;
實在太累了,就先休息一下,讓孩子自己玩一會兒,等恢復精神了再陪他;
朋友約自己出去逛街買東西,時間合適的話,可以跟孩子說明一下,好好享受自由的時光。
要知道,唯有媽媽學會「愛自己」、富養自己,才有由內而外的幸福和滿足,把更多正能量,傳遞給孩子。
媽媽釋放了自己,孩子才更有力量。
媽媽的三觀和態度,決定孩子的未來。
唯有媽媽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用正確的養育方法、無條件的愛和關懷影響孩子。
孩子才能打好人生的底色,在日后的路途中不丟失自己、不迷失方向。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完美媽媽,但我們可以不斷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優秀,活出榜樣。
孩子自然就會成長為自己眼里所看見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