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的空間,竟然可以搞定起居室、臥室、浴室、廁所?!
2015年,一個參考中國古代考場號舍做出的室內設計突然走紅,啟發了許多想要改造蝸居的網友。
©《夢想改造家S2》,「史上最小學區房」
在節目裡免費為業主做設計的青山周平也迅速躥紅,還因為長得像一位日本演員,被稱為「建築界的小栗旬」。
但對青山周平來說,這種稱呼似乎是一種負擔。
他謙遜地表示:「建築師還是要通過作品或者他的思想來說話,不是從他的外觀。」
「建築不應該是在手機螢幕裡,
用3秒鐘就能看完的東西。」
2016年的燈市口L形住宅改造,是青山周平的第二個爆紅項目。(第一個就是6.9㎡的「史上最小學區房」)
它坐落于建築物外牆和胡同外牆的夾縫之間,屋型狹長如「L」字。
©Ruijing Photo
改造前,這一家人只有在靠近前後兩個門的地方能見到陽光,生活「就像住在地下室裡一樣」。
©《夢想改造家S3》
洗手間沒有淋浴、馬桶,沒有燈,廚房動線不合理,連洗菜池都在外面……
©《夢想改造家S3》
青山周平接手後,在屋頂上開闢了長天窗,讓一家6口人終于能在屋內曬到冬天的暖陽。
明亮寬敞的廚房、浴室,也讓操勞的媽媽讚不絕口。
©Ruijing Photo
一年後回訪,兩個孩子長大了,整個家已經變成了他們的遊樂園。
青山周平也再次因為設計貼心,多了個「小天使」的昵稱。
然而不久後,由貝聿銘祖宅改造而成的蘇州有熊公寓,就讓他陷入爭議。
蘇州有熊公寓 改造前©B.L.U.E. 建築設計事務所
改造後©Eiichi Kano
因為資訊的不對等,許多人以為青山周平拆除了原來的古典園林,全都改建成現代建築。
但其實真正是木結構的老房子,除了增加了一些現代衛生間、淋浴功能,原有結構並沒有被改動。
©Eiichi Kano
看起來很現代的設計,都是在後來陸續加建的磚混新建築裡動手。
©Eiichi Kano
再加上之後兩年建成的北京白塔寺胡同大雜院改造和%Arabica上海建國西路店都陸續獲獎,如油鍋加料,眾人的關注只增不減,青山周平也被貼上了「網紅建築師」的標籤。
%Arabica上海建國西路店 改造前後
他從「不喜歡,但接受」到現在一邊試著去理解一邊不表態地掙扎:
「可能每個建築師都還是要考慮傳播的部分,但我希望我的作品,不是通過這麼小的螢幕,只花兩三秒鐘就能感受完的東西,我希望我的建築、我的空間還是用身體、用時間體驗。
因為建築最核心的東西就在這裡。」
上海大田秀則畫廊 改造前©B.L.U.E. 建築設計事務所
改造後©Eiichi Kano
「建築是我的眼鏡,
我沒有考慮過戴或不戴眼鏡的時間的平衡。」
1998年,想報考建築專業的青山周平,遭到了母親反對。
她覺得日本人口會越來越少,建築師未來會很艱難。
自己的丈夫,就是一個不算成功的例子。
青山沒想過子承父業,卻意外地因為書籍的薰陶,對建築產生了興趣。
他把父親的書帶來了北京,每本都有父親的筆記
大三那年,如願修讀建築學的青山周平,突然休學當起了背包客。
他從上海走到西藏,沿絲綢之路到中東、非洲、歐洲,最後乘坐火車,從莫斯科又回到中國。
這段經歷,不僅讓青山確認自己有一個「漂泊」的靈魂,也讓他更堅定未來的建築方向:
回到真實的自然界,去做一些比較有地域性、關懷當地文化的作品。
2005年,碩士畢業的青山周平再次來到中國。
當時的北京到處是工地,但就是這種如火如荼為奧運做準備的場面,讓青山看到了無數機遇。
他選擇留在北京,花了3年磕磕絆絆地學習中文,積蓄了9年,終于如願成立了自己的事務所。
幾年後,辦公室得到擴充,有好幾面牆都被他用來安放各種建築原材料。
經常逛建材市場的青山周平,對此如數家珍:
「北京東壩有一個很大的木材市場,四惠更多的是石材,十裡河那邊是燈具、潔具、五金產品……」
他記得項目用得最多的是實木,青山也很喜歡這種木材,因為覺得這是一種有生命的材料。
被問到「請用一種建築材料形容自己」時,想到的也是它。
失物招領-杭州天目裡店 ©雷壇壇
如實木擁有超高使用率那般,青山周平將日程也安排得嚴絲合縫。
他基本上沒有大塊休息時間,日常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工作室開會,做專案。
在航旅縱橫app上能看到他的飛行記錄超過99.98%的人。
對于青山周平來說,踩著滑板車上班時換一條路線走,已經是忙裡偷閒。
就算不工作,他也放棄了做飯這種娛樂,空餘時間裡他都在想一些跟建築相關的事情。
他矛盾地思考過,這不是喜歡建築,所以生活中所有事情都從建築視角來看的問題,而是好像自己只能這樣,已經沒有辦法脫離建築生活。
也想過如果沒有做建築,會不會更輕鬆一點。
「但我不知道,我同時也覺得很幸福,因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過建築來理解,然後碰到任何痛苦或者煩躁,我一想到建築,就沒有什麼問題了。」
不自覺中,青山周平正默默地把自己變成一個「為建築而生」的人。
他開始忘記自己在2015年的時候,還想著怎麼「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平衡一點」。
©《微視界2015》
到了2021年,糾結都已經塵埃落定:
「我沒有把工作和生活分開吧,對我來說建築不是工作也不是職業,而是類似于一個看時代的眼鏡。
我沒有考慮過自己戴或不戴隱形眼鏡的時間的平衡,我有近視是一定要帶的,不然就看不清時代。」
深圳窄酒店 ©️Eiichi Kano
「我希望我的建築能成為記憶的載體。」
青山周平看到的時代,有點「非主流」。
就從第二季《夢想改造家》找上了門的時候說起,青山當時還住在南銅鑼巷的胡同裡。
他住了10年的胡同,已經習慣了跟鄰居共用院子,那一家的小孩也會到他家裡玩兒。
但奇妙的是,青山周平並不覺得自己的私人空間被侵佔,反而對這種和諧的共用模式起了興趣。
後來,這種好奇心促使他在二選一中,挑中了改造胖阿媽在胡同的家。
他對戶主的體貼滿足,也打動了許多想改變現狀的觀眾。
©《夢想改造家S2》
節目播出之後,很多想要改造住宅的人,打爆了工作室的電話。
青山周平都拒絕了,然後接了一些有意思的室內項目,當時他心裡還有個目標,想為北京的年輕人做一些設計:
如今城市裡遍地都是兩室一廳、三室一廳的住宅,但現在一個人組成的家庭越來越多,有沒有一種模式,適合這些人?
這股衝動的起源,大概來源于青山的母親。
因為她做自閉症小孩教育,青山周平從小就看著母親工作,也接觸過很多自閉症病人。
「可能對這些社會當中,一般不會被看到的或者是小的存在,我稍微敏感一點。
然後我會覺得,為什麼他們沒有被關注呢?不是他們的問題,是社會的問題。我們要改變社會,或者改變城市,改變建築。」
居住在胡同的經歷,讓青山的念頭有了傾注方向:
也許家與家之間不需要用牆壁隔開,私人空間可以縮小成一個盒子,盒子外面貼著自己選的傢俱,下面裝上輪子,可以四處移動。
「每個人的生活空間很小,但是他們在私人空間之外,有很多公共的交流空間。
這樣的共用社區是我們研究的方向。其實非常接近胡同的生活方式。」
他還想過,這個方案可能會過于理想化,得等到15年後,隨著信息追蹤技術越來越發達才會變成現實。
沒想到「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2018年,以「共用家」為靈感建立的「400盒子」共用社區落地泉州。
在那裡,每個人的房間是可以移動的木頭盒子,一個房間就5、6㎡。
衛生間、浴室、廚房都在外面,大家一起使用。
冬天,所有住戶都會自發地挪到比較暖和的窗邊;夏季,大家就會躲進陰涼的一側。
青山周平也去住過一段時間,他想把房車挪到「早上陽光好的位置」時,許多年輕人都伸出了援手。
那幾天,他在那裡過了個中秋,期待著未來會有越來越多「一人家庭」,住在這樣的社區裡。
盒子社區的變現,終于讓青山周平卸下了一個包袱。
然而離開胡同的他,並沒有按照曾有過的念頭那樣:「工作告一段落或者老了,就回日本。」
他的腳步越跨越遠,觸角伸到了農村,最偏僻的一次跑到了陝西漢中留壩縣山裡。
蘇州昆山·江南半舍 改造前©B.L.U.E. 建築設計事務所
改造後©夏至
另一方面,疫情也讓他感覺到,受衝擊的CBD也是時候考慮轉型了。
以前大家將商務、消費集中在一個地區,是為了提高生活效率。
現在人們可以遠端辦公、網上購物了,CBD還有什麼優勢呢?
青山周平越想越激動,抱著近水樓臺好觀察的想法搬到了CBD住,連去大學講課時也帶著學生研究這方面的課題。
三年過去,事務所還在談相關項目。因為事務所比較小,爭取這種大型項目的難度比較大,但青山依然不打算放棄。
對于已經被建築佔據所有時間的設計師來說,找到一個有趣的探索方向,已經是一種幸福。
河北承德隆化縣七家鎮的森之谷溫泉中心 ©夏至
也是在工作中,青山周平後知後覺地發現,自己已經在中國度過了16個年頭。
再過兩年,他待在中國的日子就要超過他待在出生地廣島(18年)的時間了。
十幾年的異國生活不僅讓他的中文無比流利,還get了不少奇妙的知識。
遠在日本的青山媽媽,如今為了了解兒子的近況,不得不關注他的微博。
她看不懂文字,但會看圖猜意思,偶爾也會問青山「這條微博在講什麼?」
去年生日期間,青山周平翻出了20年前做背包客時用過的筆記本。許多回憶一下子湧入腦海。
他想:現在所有資訊都越來越數位化了,若有一天手機電腦遺失,會不會記憶也跟著消散了?
沒人能給他答案,但他就是通過建築,找到了自己的解讀:
建築不像手機軟體容易過時,前者可以存在于時間裡。
「我希望自己的設計能變成時間、情感、記憶的載體。」
不管什麼時候,當人們看到上面的痕跡,會記得這裡曾經發生過什麼。
北京白塔寺胡同大雜院 改造前©B.L.U.E. 建築設計事務所
改造後©夏至
就如三年前他在白塔寺改造民宿時聽到:
「很多人來的時候說:‘我雖然之前沒有來過,但是感覺很懷念,很熟悉’。
我覺得這就對了。」
北京白塔寺胡同大雜院 改造前©B.L.U.E. 建築設計事務所
改造後©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