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陣子,和同事聊天,她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細問才知道,原來她正為兒子吃零食的事兒煩心呢。
她愁眉苦臉地問我:「你說,小孩偷吃零食該怎麼辦?」
我問她怎麼個偷吃法,結果她的回答把我逗樂了。
那天她下班回到家,奶奶就把她拉到一旁,說起了兒子的「小動作」。
剛吃過晚飯,兒子就在客廳吃起了小餅乾,突然聽見一陣敲門聲,兒子就立刻飛速的把手裡的半塊餅乾扔進餅乾盒裡,然後一頓胡亂抹嘴,乖乖坐在小板凳上,等著奶奶開門。
結果門一開,原來是快遞員叔叔,兒子大松一口氣,對奶奶說:「唉呀,我還以為是媽媽呢。」
眼見兒子這一番戲精似的表演,奶奶被逗得合不攏嘴,但她心裡卻有點不是滋味兒。
我挺理解她的,原本,她只是不太想讓孩子吃零食,結果現在好了,孩子為了偷吃零食,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她反而更操心了。
其實,不只是她,很多媽媽在面對娃的零食問題上,都態度一致的拒絕。面對零食,我們真的要這樣嚴防死守麼?
2、
我們為什麼不讓孩子吃零食?
擔心孩子齲齒?
對不起,零食真的不背這個鍋。
蛀牙的根源在于沒有好好刷牙,尤其對于小孩子來說,牙縫特別容易有殘渣,即使不吃零食、糖果,只要不好好刷牙,依然也可能會齲齒。
擔心零食沒有營養?
我不否認有一些垃圾零食,可也有很多健康零食,比如堅果、優酪乳等,也含有對寶寶有益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而且零食存在的本身,也不過就是在孩子主食之外,提供一些補充。只要不是臨吃飯了,吃一堆零食,也不會影響孩子好好吃飯。
相反,我們越不想讓孩子吃,孩子的好奇心反而越重!
孩子的零食應該怎麼吃呢?關鍵有三點: 適量、適合、適時。
01 適量
孩子飲食的關鍵是適量,而不是禁止。
完全禁止,往往會適得其反,一旦有機會,孩子很可能會一口氣吃過量。
我外甥女小時候從來不被允許吃冷飲,長大之後對冰淇淋的熱愛近乎瘋狂,每年都得因為吃冷飲到腸胃炎進幾次醫院。
給孩子「嘗一嘗」的機會,控制好量,比因噎廢食、全盤禁止好得多。
一小把堅果、一小杯優酪乳、一塊巧克力、半個蘋果、幾顆草莓,對孩子來說剛剛好,既補充了營養,也不至于吃飽影響了正餐。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指望孩子自覺,規則最初的建立,一定是基于家長的規定,家長規定得越明確,越嚴肅,孩子遵守得越好。
02 適合
一說零食,大家馬上想到的可能都是薯片、餅乾、蛋糕汽水兒、冰淇淋……但其實堅果、優酪乳也被我看做零食。
可以說除了正餐,孩子吃的其他食物,我都算作零食。
建議給孩子提供健康的、可以作為正餐輔助的食物當零食。
比如優酪乳,水果,堅果,麵包等(堅果或葡萄、藍莓等小顆粒的食物,最好等孩子3歲後、不容易嗆到後再給)。
把不健康的零食,換成健康的食物作為零食,如果孩子真的餓了,他們會吃。
03 適時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
比如孩子八點吃早飯,12點吃午飯,那可以10點的時候給一次零食。
但孩子不是機器人,萬一孩子就在飯點兒前餓了,怎麼辦呢?
偶爾破例沒關係,如果孩子真在飯點兒前餓了,給一點點食物墊墊,沒有問題。不過一定要少量。
3、
越滿足越快樂,越禁止越匱乏
佛洛德曾說, 人的一生總是在彌補童年的缺失。對此,我深有感觸。
小時候老爹是商場裡的零食部經理,這一度讓小夥伴兒們極度羨慕,以為我能經常吃到各種美味的零食。但其實,只有我知道,老媽以健康為由,超級嚴格限制我吃零食,一個月也見不了幾塊餅乾渣渣。
到現在我都記得,一個人偷偷躲在廁所裡,舔一塊巧克力糖的經歷。
甚至有一次,我從小夥伴家拿了一根火腿腸,為了不讓老媽發現,我藏在被窩裡,把一根火腿腸分成上百塊小顆粒,花了大半天才捨得吃完。
當時我心裡就很難過,為什麼別人家小孩可以吃,但我就不能吃口零食呢?
後來,上大學,再無老媽的管束,我把用來買飯的生活費,幾乎都用來買了零食,甚至還放縱地吃了一個月的速食麵,直接吃成了慢性胃炎。
到如今,也為人母,我愈發地理解老媽為我健康著想的心,可是,這種矯枉過正地做法,是萬萬不能認同。
其實,小時候越是禁止,越是缺少,長大後就會有越嚴重的補償心理。就像我們會報復性熬夜一樣,孩子也會報復性吃零食,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匱乏感」。
孩子愛吃零食,表面上是嘴饞,其實還有很多心理層面的需要,包括對父母愛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
當父母越是禁止、越是壓抑孩子吃的欲望,孩子越會對零食形成美的幻想。再加上父母禁止孩子吃零食時的批評和指責,孩子也會容易陷入焦慮,這時候對口欲的滿足,反而會更加迫切。
當食欲的匱乏、愛的匱乏到了一定程度,這種焦慮一定會爆發,比如哭鬧,甚至偷錢、撒謊等低自尊的形式來設法滿足。
我曾聽一位胖友妹妹說起自己的經歷,因為小時候被做老師的父母管的特別嚴,所以在她有能力選擇後,她吃成了現在胖子模樣。
的確,欲望就是這樣,越是滿足越會快樂,反之,越是禁止,越會匱乏。
孩子的好奇心會隨著長大變得更加旺盛,嘗試不同的食物也是他們認識世界的一部分。
保證堅持給孩子提供健康、營養均衡的飲食這個大前提,多給孩子準備健康的小零食。
而像奶油蛋糕、棉花糖、薯片這樣不健康的零食,也不必堅決禁止,偶爾給孩子嘗一下,既能滿足孩子對花花綠綠食物的好奇心,還能給他們一個甜蜜的體驗,增加小小的幸福感。
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總有一天會脫離我們的管理。小時候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萬一長大了反彈,瘋狂吃,豈不是更加得不償失?
不如把吃零食這件事,看成鍛煉孩子自控力的好機會。
能管好自己嘴巴的人,自然能管好自己的人生。
Wendy媽咪有話說:
孩子的世界其實很簡單,一小塊糖果、一小袋零食就是他們的快樂源泉,可我們怎麼就不讓孩子吃?怎麼就見不得孩子快樂了呢?
真正的愛孩子,不是打著愛的名義,對他嚴加約束,而是要從孩子的內心出發,看見他真正的需求。